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进入主汛期后,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延庆等多地暴发洪涝灾害。灾情即命令!市测绘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建由党员和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应急突击队,全天候保障数据快速供给与服务发布。党员青年火速集结,以“天地图”为基,以无人机为眼,以数据助力,用科技力量为救援和灾情研判开辟信息通道。截至8月12日,共绘制数据300GB,范围涵盖密云、通州、顺义、房山、门头沟等8个行政区,总面积10682平方千米。
与灾情“赛跑”遥感“急行军”
深夜,航测遥感部灯火通明。在特大暴雨来临前,航测遥感部已提前制定好应急数据加工方案。7月30日凌晨,卫星影像刚刚传回,郑岳泽立刻投入工作,迅速调动团队资源,开机运算、批量处理。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工作,一幅北京市北部区域遥感影像图清晰展现,精准呈现山体滑坡的痕迹、洪水淹没的道路、受灾村庄的位置。这是灾后第一批精准到米级的影像资料,为各委办局和各区的抢险决策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数日来,他带领同事争分夺秒处理数据,先后为各区分局提供二十余次数据支持。每一次的数据传递,都意味着救援行动可以更快一步、方向更准一些。
郑岳泽制作遥感影像图
秦李斌解译影像数据
应急响应启动后,航测遥感部秦李斌作为团队核心,以应急卫星影像为武器,组织团队全力攻坚,全力解译影像数据,精准识别水面淹没范围、过水区范围,细致排查山区泥石流沟和崩塌线索,累计梳理出1300多个重要线索,为评估洪水态势、锁定疑似受灾区域提供了依据。为抢时间,他采用连轴接力作战模式:两组人员连续坚守至深夜密集标注灾害隐患点;另一组接力从凌晨奋战至中午,无缝衔接推进工作。24小时内,团队高效完成38个乡镇的数据解译任务。
“无人机尖兵”24小时的守护
城市副中心部无人机操控驾驶员、退伍军人卢凯,是防汛前线的“无人机尖兵”。他闻“汛”即动,开启24小时不间断的“空中守护”。面对极端恶劣天气导致的通讯信号中断、地面交通中断、人员难以抵达现场等难题,卢凯临危不乱,迅速启动“京城慧眼”低空监测智控平台,远程操控部署于灾区的无人机迅速升空,5分钟抵达目标区域,将受灾一线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辅助应急部门智慧抢险救援。
卢凯操控“京城慧眼”
为了获取更精细、更全面的灾情数据,卢凯主动请缨,带领无人机小组,携带手持无人机,蹚过泥泞前往多个重点区域,操纵无人机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的扫描侦察工作。在无人机小组的努力下,无人机获取的正射影像等数据被编织成一张全域感知的“数据天网”,提供给各区规自分局,全力支撑了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
无人机小组开展巡查
应急制图的“闪电速度”
灾情信息传来,信息三部火速成立应急制图党团员突击队,党支部书记董明牵头,副部长杨川石任技术负责,带领10余名青年职工开展应急地图制图工作。他们对接灾区用图需求,为提高制图效率、优化图面表达,王庆社、许留记和李慧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适用于大比例尺山区稀疏地物条件下,地表要素快速提取、自动综合的影像地图制图技术路线。依托“天地图·北京”地理信息数据,配置受灾山区、街道乡镇、村的快速出图模板,利用灾前、灾后遥感影像制作多比例尺受灾地区专题地图,提供卫星影像地图130幅、各类挂图和专题地图161幅(册)。同时,紧急提取计算受灾区域的空投目标点位置,连夜赶制怀柔、延庆、平谷区受灾村防疫专题图,并及时提供给灾区使用,为灾情判断、应急处置、救援物资空中投放提供数据支持。
研讨汛期山区街道乡镇影像地图样图制作
制印汛期山区街道乡镇影像地图
暴雨无情,青春有为。市测绘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关键时刻用他们的技术和担当,在防汛救灾一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向党”先锋谱。
本内容由北京市测绘院、机关党委、地质勘查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