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文通过建立“城乡文化流动”理论模型来剖析短视频消弭城乡文化分裂的内在机理。城乡要素流动的基础上,必须将“文化”作为一种能动的要素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理论框架之中。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5年度课题重点项目“短视频对湖南红色文化形象的塑造及传播研究”(XSP25ZDI024)发现,短视频这一关键要素的双向对等沉浸性传播机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流动,突破了以往城市输出乡村的文化流动单一格局,通过消解叙事偏见、重塑文化话语、双向渗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以文化流动驱动经济要素重组,促进城乡双向奔赴和融合发展。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数字鸿沟、商业异化、算法偏见等,构建良性运行的城乡文化新秩序需要政府、平台、社会多方联动,让技术向善,为城乡融合共进奠定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
数字浪潮下的新课题:短视频与城乡文化鸿沟的消融
城乡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命题,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命题。
信息技术包括短视频低门槛、强互动的新媒体,改变着社会信息传递结构,它不再是垂直传递,而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当一个深山的工匠和都市白领看到了对方之后,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短视频这种新的载体,是如何塑造一个长期存在的城乡关系?
传统城乡发展理论强调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硬要素”的流动,而在数字时代,凝聚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软要素”的流动,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彼此的认知与认同。据此,本文尝试将“文化流动性”(CulturalFluid)纳入城乡发展理论,从城乡要素流动理论的深层逻辑出发,系统分析短视频作为影响变量对城乡居民文化单向输出到双向流动的影响,为城乡融合的理解注入新活力。
要素流动新维度:短视频作为文化流动性的核心载体
“城乡要素流动说”认为城乡融合就是要破除城乡之间的障碍,畅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我们今天还要加上“一个文化”要素,把它当作一种要素同等来看待。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恰恰是为“城乡文化要素的流动”搭建起的很好的平台,我们称之为“文化流动”。
“文化流动性”,指由数字化媒介提供的跨越疆界和边界的、由地域性、身份性等因素决定的文化符号、故事、价值观念等,在数字化媒介作用下,实现城乡之间高速度、低费用、双向度的互动与传播,实现文化理解、认同融合与价值共创的互动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流动的“双向性”和“对等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化流动是城市—乡村的单向流动,短视频在结构上打破了这一秩序,只要乡村民众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就同时具备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权力,从被动观看“他者”的生活和文化,转变为观看的对象和创造的主体,从拍摄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到讲述田间地头的“新农人”,他们创作的作品被算法分发到广大的城市民众那里,乡村中的文化直接原生态地进入城市,实现了从“被看”到“看”的转向,这是从文化单向灌输到双向流通的结构性变化。
其次,是流动的“即时性”与“沉浸感”。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滞后的。短视频“拍拍立马”的特点,极大地缩短了文化链的时空,让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图景同步。更重要的是,短视频视听语言的强沉浸感,可以有效地消弭偏见、达成共鸣。如果说城少年被传统美食打动心灵,村少年被城市街舞模仿,这种基于情感直击的文化破壁的力量胜过教育。
最后,是流动促成的“价值再发现”。要素流动本身就是价值增值。长期以来被低估的乡村文化在短视频平台具备了价值再发现的可能性,一个即将失传的手艺或因传播成为文创,一副寻常的田园风光或因传播吸引来城市游客的“诗和远方”。短视频不仅是展示的工具,更是发现和放大价值的机器,使得乡村文化从“自在”走向“自觉”,激发了乡村的文化自信心和原动力。
解构与重塑:短视频消弭城乡文化割裂的内在机理
短视频通过一系列内在机理,对原有的城乡文化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解构与重塑。
其一,是对城乡叙事的刻板印象消解。“城乡”被简化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标签性存在,城市即现代、高效、无情、焦虑,乡村即传统、宁静、落后、封闭。“‘去中心化’的众包生产机制,让短视频提供了大量个体的微观叙事并真切地冲击着宏大叙事的刻板印象。人们发现,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还有平常人的坚守,乡村也不尽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精彩”。活生生的个体叙事汇成洪流冲散着偏见,让城乡发现更饱满、更真实的“他我”。
其二是对文化表达权的再分配。文化断裂的背后是话语权分配不均。短视频创作门槛的降低,真正实现了“赋权于媒”,将话筒对准了每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失语”的乡村群体,这种权力的回归,让乡村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制造者。从田园美学输出到“村BA”掀起乡土体育热再到农民直播带货变身“数字新农人”,都是乡村主体性充分释放的结果,他们主动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定义自身的价值,从被动被写到主动为自己定义的身份构建,是建构平等、健康的乡城文化关系的心理基础。
其三,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渗透与融合。短视频这种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促进了城乡生活方式理念之间的渗透,一方面现代化的城市消费观、职业能力等价值观念进入乡村,引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这种松弛、自然等价值理念也通过乡村短视频对城市居民形成渗透,极好地满足着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成为一种“精神诊疗”,这种相互渗透、相互表里的双向价值渗透在心理上拉近了城乡距离,推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其四,是以文化流动促推经济要素回流再造。文化的流动性最紧密地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短视频生产的乡村新价值正带来新的城乡经济循环,农产品通过“讲故事”打开销路;村庄通过“短视频”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资本与流量,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吸引力正成为牵引懂技术有创意“新农人”、年轻人回流的新磁力,这是文化流动性的最终价值,它创造的是以心传心,创造的是新经济业态,是城乡融合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的生生不息。
挑战与前瞻: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文化新生态
在肯定短视频发展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是中立的,是附带条件的,需要引导和监督。当今,文化流动性依旧面临挑战。
我们也不能低估“数字鸿沟”。尽管使用手机已经非常普及,但网络生态、媒介素养,城乡、代际鸿沟仍然存在。部分乡村人群仍可能属于文化生产链的末端群体。另外,算法的“茧房效应”值得警惕,刻意迎合可能固化印象而不是突破,不利于相互理解。
同时,不断涌现着由于商业浪潮下的文化异化风险,资本逐利有可能造成乡村文化的同质化、猎奇化、表演化,将丰富的乡土生活简单包装成“网红”模板,换取流量。“伪乡土”不仅不“可理解”(understandable),还强化了偏见,破坏了乡村生态。如何把握商业、文化价值,要努力。
面向未来,健康良性的城乡文化新生态需多方共同塑造。政府与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媒介素养培训,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优质、真实的乡土文化生产,抑制歪曲事实、过度炒高的造假行为。
从平台企业责任维度看,短视频平台更应承担社会责任。算法推荐应进一步改进,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多样性,破解“信息茧房”。平台应建立更为系统的价值观引导机制,通过流量扶持等手段,支持“乡土文化”创作主体,去除低俗信息。
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民对于新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同时邀请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利用短视频开展城乡文化解读,提升公共讨论的品质,从众声中形成社会共识。
概而言之,以短视频为载体和工具的“文化流动性”,是数字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我们的任务就是认识规律、承认挑战,通过合理的制度和引导使这种文化流动通过科技这根“中轴”,向着更平等、更包容、更本真、更有创造力的状态演进,以为城乡共荣和中华文化复兴打下坚实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
作者:廖保华,湘南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