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他们的能力水平以及如何有效培育他们,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湘南作为湖南“南向”粤湾的“桥头堡”,农村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现实挑战,传统单维度、经验式的带头人培养模式很难胜任作为现代乡村复杂社会生态体的时代要求。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乡村背景下湘南地区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识别及培育路径研究(XSP23GLC0454)研究试图突破传统思维,借鉴跨学科范式,从理论上构架基于综合经济管理、社会学、生态学、数字技术等知识的新型培养路径,认为湘南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不简单是一种从事生产经营的胜任力,更应是一种整合资源、带领社群、传承文化、创新产业的系统胜任力。研究将分析跨学科范式的核心思想,结合湘南场域提出重塑能力、创新路径、赋能系统等培养方案,对“谁来领”“如何领”的问题,提供未来参考。
时代呼唤与现实困境:湘南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的紧迫性
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系统设计。农村致富带头人是“火车头”。他们是对政策的传达者,是对市场的引领者,是对社区的凝聚者。当我们在湘南——横跨郴州、永州、衡阳等大湾区的农村,广阔的地域图景中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边是背靠大湾区,区位优势为发展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业带来机遇。一边是虹吸效应带来人才、人口流失,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内生发展制约。
现有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体系,某种程度上,仍然还是以鱼养鱼的,无论农业技术普及,电商技术培训,还是短期政策宣讲,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手段性的,片段式的,都是解一时燃眉之急的,无法彻底解决农村致富带头人统揽全局思维能力和集成能力问题。当一个带头人面对的不再是栽好一棵果树,而是要把一个地区产业镶嵌到一个区域文旅生态圈中去,形成品牌社群的复杂问题的时候,单学科的知识供给就不够用了,他必须同时具有生态学意义上的绿色思维和管理学意义上的市场思维;必须同时懂得社会意义上的人情伦理和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文化学符号学。综合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发展难题:好农产品出产难;好文化出产难。如永州江永县香柚,好是好,却难与瑶族文化、千年古村等人文资源整合到独特的体验价值产业链条,其背后也是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综合资源整合能力问题。因此,培育湘南农村的致富带头人,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从“能力革命”到“技术能手”到“乡村发展架构师”的范式转换。
跨学科融通:构建湘南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的认知新范式
要实现这样的“能力革命”,关键是重新认知“胜任力”,而跨学科融通就是建构这种新认知的重心所在。跨学科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不是简单知识点的堆栈,而是强调跨越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与认知融合起来,对问题形成更完整深刻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解决方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植入这样的思维,就是重构了湘南农村致富带头人新的认知图底。
首先,跨学科培养,便于带头人形成“系统思维”。现代乡村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型系统。一个好的带头人,应当看到这个系统的关系。郴州汝城县,依托温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一个好的带头人,他想的就不是怎么做个农家乐,而是怎么将温泉康养与红色文化、古祠堂建筑、客家美食文化融合起来。这就要求他将生态学、旅游管理学、历史文化学、建筑学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可以想象过度开发后的生态失衡,可以想象文化真实的旅游魅力,在发展中寻求平衡点。
其次,跨学科培育就是要激发“整合创新”的基因。创新经常发生于知识的边界地带。经济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理念,数字技术还是农产品品牌塑造,新的业态、新的价值就可能由此诞生。湖南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村致富带头人结合古典湘绣和现代时尚,直播电商让非遗产品变成都市“潮品”,其中是文化、市场、媒介、艺术等知识跨界整合创新的结果。跨学科范式就是要系统性地“接”上头雁的“知识端口”,就是要让农村致富带头人学会“跨界思维”,在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之间建立链接,摆脱同质化。
再次,跨学科培育滋养形成“人文关心”和“伦理自觉”。乡村命运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命运,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视域的导入有助于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正确理解乡土社会逻辑、善待社群资本、尊重村民主体,学会用规划参与激发内生动力、如何通过构建公正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在现代化中守护村庄集体记忆,这种基于人文关怀的伦理自觉,是避免乡村“失魂”之关键,是引导人赢得社群信任,凝聚力量的根本。
能力重塑与路径创新:湘南场域下的培育策略整合
由跨学科观念转换为湘南场域中的具体行动,要离开教室,进行关于“真问题”“在场的景”的融通性建构。其中关键是面对“真问题”,针对“在场的景”,进行融通性建构的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社群互动“活”的建构策略。
路径创新从“模块化、主题式”课程入手,区别于课程分科,新的体系必须围绕湘南农村发展问题展开,例如“生态农业与品牌建构”模块,融土壤学、市场营销学、设计美学和法律;例如“乡村文旅与社区营造”主题,融旅游规划、文化人类学、公共艺术,带领学员到全省案例地行走,在鲜活的案例中学习如何把文化资源变成体验产品。这样问题先导,打破分科,农村致富带头人在“问题”中整合知识,水到渠成,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成为问题解决的方式。
其次,须采用“行动学习”和“在地实验”作为基本教法。农村致富带头人智慧淬炼于田间试验。培育路径必须把“练兵场”设在田间地头。可引进“乡村诊断”工作坊,让学员对某一具体的村庄做综合“体检”、利用跨学科工具提出综合发展方案。更有甚者,可设置“微型实践基金”,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创新点子小范围内“在地实验”:某某带头人想尝试开发油茶林复合型项目,培育系统提供小额资金、专家库、过程指导。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再次,组建“导师团”和“学习社群”是确保培育成效的基本保证。跨学科培育对于“师傅”的要求甚高,要组建“大学教授+有经验的乡村建设实践者+成功企业家+懂政策的政府官员”的多元化的“流动导师团”,做他们的“陪伴者”、做“引路人”、做他们的“靶向”指导。同时,也要建构农村致富带头人自己的“学习社群”,持续通过沙龙、互访、“头脑风暴”,使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探险者,而是一个网状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的力量支持,是他们持续成长的养分所在。
系统赋能与长效保障:走向可持续的培育生态系统
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需破除项目式、运动式、短视化思维禁锢,构建政府、高校、市场、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共治的常态化培育运行体系,系统化赋能保障是跨学科培育范式落地的基本保证。
政府是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者”和“环境营造者”,首先要做好稳定的、预期明确的财政投入等政策供给,培育项目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做好人才考核、激励的制度创新,建立实绩、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土地、信贷、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带头人实行实绩倾斜,提供公共参与决策平台。同时,扮演“中介者”,促进农业、文旅、科技、金融等各领域资源向平台汇聚。
高校、科研院所是跨学科知识的“供应方”“创新源”。高校、科研院所要推动象牙塔中的知识“下乡”,让更多的论文写在湘南大地上。尝试设立“乡村振兴学院”等实体空间载体,组织不同专业的师生长久扎根一地。比如,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到湘南设立常设试验基地,湖南师范大学的文史小组帮助村落梳理人文脉络等。这是培育的过程,也是新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市场的注入,使得培育体系有了“血”。积极吸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带头人大培育发展。企业带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资金,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能力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创业融资难题。健康的培育环境,要让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学习中获得成长、让农村致富带头人从自身实力获得市场尊重、让带头人从市场上反馈到培育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最后,一个可持续培育的生态,当然还包括社会的土壤,支持鼓励发展各种乡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成为贯通正式制度与乡土社会的“毛细血管”,让政策的阳光、知识的雨露、市场的活水,通过多元协同的生态系统,精准滴灌到每一位湘南农村致富带头人身上,我们期待的“群雁高飞”才可能变为现实。
作者:李理,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