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主汛期的每一场雨都是大考!”当北京市怀柔区将迎最大量级降雨的预报传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怀柔分局的办公楼内早已灯火通明。从7月24日至今,从紧急部署的研判会商到泥泞田间的排查脚印,从精准触达的预警信号到“应转尽转”的民生承诺,怀柔分局一把手带领全局上下以党旗为指引,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闻“汛”而动:党建引领下的“闪电响应”
“增派人手!技术力量必须提前预置!”面对升级的暴雨预警,怀柔分局负责人与市灾防所分队长异口同声的决断,拉开了防汛攻坚战的序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的办公室里,党员干部带头加班加点,应急值守的灯光与技术支撑的键盘声交织成战汛“序曲”;市灾防所的专家们围着“防汛一张图2.0”反复推演,将降雨路径、风险点位、转移路线标注得密密麻麻,确保升级后的预警信息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村、每处隐患点。
自然资源部专家、怀柔分局负责人、地质勘查管理处负责人会商
市灾防所专家分析防汛重点部位
“预警不是简单的通知,是要让群众听得懂、来得及!”党员骨干主动认领责任区,通过点对点叫醒叫应、微信群推送等方式,将红色预警的风险性、紧迫性以及处置措施等实用信息送到百姓耳边。这种“党建引领技术,技术融入党建”的双轮驱动,让防灾体系这架“列车”以涡轮增压的态势飞速抵达镇村百姓,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精准转变。
向“险”而行:用责任清单守护“万家灯火”
“张大爷是86岁高龄老人,转移时得安排人帮扶;马大妈耳聋需帮扶……”在分局党员干部的办公桌上,一份特殊的“转移清单”格外醒目:除了姓名、住址等基础信息,每个名字旁都用红笔标注着特殊需求——这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党员对“应转尽转”承诺的生动注解。
点对点叫醒叫应
“喂,池书记吗?预警区内的6户13人都转移完毕了吗?一定要确保人车都转移到安全点!”深夜的办公室里,党员干部握着电话反复“叫醒叫应”,听筒里的每一声回应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确保应转尽转。
这种“精细化管理+党员点对点叫应的模式,让防汛工作既有“大方向”的精准把控,又有“小细节”的温情守护,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温度。
踏“泥”而进:雨后排查中的“民生路标”
雨歇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怀柔分局四级调研员带领重点排查组,会同自然资源部地质专家、地质勘查管理处、市灾防所应急调查队兵分五路,踏着没过脚踝的泥泞向隐患点进发。“山体隐患点有没有新裂缝、有没有灾险情,沟道是否有径流、泥沙等?”每到一处,党员们都用照片、文字详细记录情况。
重点排查组开展巡查排查工作
降雨比较集中的威胁居民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排查的重中之重。怀柔分局集全局之力,挂图督战、深入一线。同时统筹各镇乡群测群防员盯紧关键部位,确保险村险户隐患点无灾险情。遇有灾险情,第一时间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为群众重返家园铺就“安全路标”。
从雨前的周密部署到雨中的冲锋在前,从雨后的细致排查到民生的点滴牵挂,怀柔分局的党员干部们用行动诠释着“党旗所指,行之所向”的深刻内涵。这场防汛攻坚战中,“红色堡垒”的凝聚力、“党员先锋”的战斗力与“为民服务”的向心力同频共振,不仅筑牢了物理意义上的防汛堤坝,更筑起了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堤坝。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怀柔分局、地质勘查管理处、机关党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