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将拉开帷幕,苏州致力打造集项目招引、产才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国际盛会。
届时,海内外超1700名嘉宾将现场感受这座城市在科技领域的蓬勃力量。向着科学研究的高峰、科技产业的前沿、创新生态的源头,人才科创力量热烈奔赴,书写着“硬核”答卷。苏州正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力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
以水之坚韧向深处去
从京杭大运河的船队穿梭,到平江路的小桥流水,苏州这座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骨子里便带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如今,这份“水性”更化作引才的磁场,每一位奋斗者都如水滴汇入江海,迸发向上的力量。
苏州水,总是那般温婉柔软,可骨子里不乏硬朗雄健,它充满韧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千百年来,苏州人这种如水的品性,总是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无坚不摧。
正是凭借着这种自强的精神,孕育苏州制胜的“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正是凭着这样的精气神,2024年,苏州GDP达2.67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地级市。
“苏州这座城市拥有一种独特的兼容力,既有鱼米之乡的温润水土滋养,又藏着敢于争先的开拓基因和创新土壤,让我坚定地选择了回苏州创业。”2005年,陈文源创办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华兴源创以84天的超快IPO(首次公开募股)速度,成为中国“科创板第一股”。产品的科创成色,是陈文源的信心和底气。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覆盖平板显示、半导体、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很多产品还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和陈文源一样,宋哲炫回到苏州创业是情怀与机遇的一种双向奔赴。“我小时候,爷爷家住在老城区,走几步就是条小河。那时候,有不少阿姨常在河边洗菜、聊天。”想起那场景,宋哲炫觉得很温暖。2022年,宋哲炫在常熟的昆承湖畔成立苏州数畅创合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
“今天的苏州是全国领先的工业城市之一,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活跃的数字经济氛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的场景。”宋哲炫称,公司已组建了包括帝国理工、中科大等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知识和人才独特优势,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苏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持续扩大与国内外260多所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西有硅谷,东有慧湖’。我们学校一直在扮演一个角色,那就是发挥自己的粘合剂作用,整合产、学、研、政、社等各种资源去促进苏州形成更多的生态。”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也是东方慧湖这个概念的缔造者之一。近20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探索中前行,从“一栋楼大学”成长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在苏州,高校企业产业链之间合作很顺畅,科研和落地之间没有高墙,技术像水一样自由生长。”吕喆,机器人3D视觉领域专家,通过国际精英创业周结缘苏州,现在是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英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边在古运河边思考技术问题,一边和来自全球的科技人才畅谈未来,是他在苏州的日常。
同样的感受也撞击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曙光,他也是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人才。“在微康益生菌打破国际垄断的征程中,苏州的创新生态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方曙光认为,苏州教育、科技、政策、产业协同方面的汇流正是活水般的创新生态,助力微康成为亚洲最大的益生菌菌种研发及智能生物制造基地。
近日,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宣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老股东经纬创投超额加投。这是乐享科技在三个月内官宣的第2次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金额近3亿元。
创始人郭人杰被称为“爽文男主”,15岁上大学、23岁年薪百万、26岁当总裁。2024年12月,他在苏州成立乐享科技,瞄准AI消费硬件赛道。“我们希望做出世界级别的创新,致力于做出全球最好的消费级机器人。”郭人杰的底气源自于苏州在机器人领域完整的产业链。他特别喜欢苏州带来的包容感,大概这就是水城的魅力。
以水之灵动不断破局
苏州水,不仅柔中带刚、坚韧不拔、百折不回,而且富有灵性、顺势而为、因势而动,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形态和前行的路径,直至抵达崭新的彼岸。
众所周知的,苏州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亮点是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之后的亮点是开放型经济,两者似乎有着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的。但苏州却很快将两股完全不同的江与河之水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湖塘之流,为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2009年,发达国家深陷金融危机、遭遇经济衰退,海外人才出现加速回流的苗头。处在过坎爬坡过程中的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骨子里就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的苏州市看到了这个机遇,当年就创办了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
16年来,创业周已累计吸引4万余名高端人才来苏对接,落户企业中已培育上市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市级及以上独角兽企业79家。亚盛医药的杨大俊、海苗生物的谭淼等都是通过创业周引进苏州的创业者。
通过大赛引才,是苏州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内最早探索该机制的城市之一。“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是苏州倾力打造的全球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赛事品牌,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15年,覆盖全球主要创新资源集聚地区,吸引超1.3万个项目报名参赛。
作为2023年“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得主,薛珏君在比赛中的二个关键环节印象最深刻。“首先是海外直通赛的激烈角逐,我们团队在英国专场通过跨境‘屏对屏’路演,与来自全球的顶尖项目同场竞技,最终以新一代钙钛矿 MicroLED 技术脱颖而出,获得总决赛入场券。”
“最后是赛后与苏州政府的深度对接,从政策解读到产业资源匹配,苏州工业园区提供的 ‘一站式’ 服务让我们迅速完成了从参赛团队到落地企业的转变。”薛珏君所创办的苏州思凯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一代钙钛矿MicroLED全彩显示芯片研发。自2023年参赛以来,公司的首款面向市场的钙钛矿样品正在与多家头部硬件厂商联合测试,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
新赛道还在不断开辟,“赢在苏州”2025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七大科技行业赛道,覆盖12个国外城市赛区,吸引超3200个项目报名,其中海外项目近50%。
“只有苏州孕育了半导体、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基因合成等诸多产业,才使得分子芯片这样前沿的硬核科技在这里很快从理想变为现实。”2024年苏州市青年科学家、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透露,当时自己就是只背了个包来创业的。2024年9月,芯宿科技发布自主研发、全球唯一在售的芯片基因合成仪。
“苏州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是苏州厚植青年人才培养的一个创新之举。
这个专门针对35岁以下人才的荣誉,不仅带来50万元奖金,今年更升级支持,还可直接被认定为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后续的购房补贴与企业股权投资支持接踵而至,旨在推动研究成果项目快速落地。
近年来,苏州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还在全国率先建设苏州科技商学院,联合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构建起“科学家-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的培养链条,三年来让2600名科创人才扎根苏州。技术经理人能有效破解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难题,苏州已累计培养4440名。
人才,始终是苏州“最想留住的幸运”。面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苏州加快推进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包容的环境,蓄力打造引才“强磁场”,涵养暖才“生态圈”。
去年创业周上,苏州推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1+8”政策体系,一年多来,苏州还先后出台了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集聚全职院士、AI人才、青年人才等系列政策,引起海内外人才广泛关注,为苏州引育人才注入强大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触达率、知晓率和兑现率,今年创业周期间,苏州市委人才办将发布3个AI+工作平台:一是推出全流程智能招聘平台,助力人才便捷找工作;二是推出人才政策智能匹配平台,助力人才精准查政策;三是推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人才快速享服务。
以水之通达拥抱世界
水随物赋形,温润通达,造就了苏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开放是苏州的鲜明特征,成就了过往的辉煌,也启迪着未来的发展。
今天的苏州已吸引了超1.9万家外资企业落户。苏州拥有中新、中日、中荷、中德以及海峡两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同时依托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就近研发、就地孵化,源源不断导入高端人才项目。苏州成立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1万个。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深刻重塑。“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许多行业、企业共识。在苏州,也有众多的创业者会创业在苏州、安家在苏州,但立足苏州后会积极融入海外市场。
2016年亚盛医药由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落户苏州。2025年1月24日,亚盛医药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首例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实现港股18A公司赴美双重主要上市,也是2025年美股首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登陆纳斯达克首先是解决渠道问题,有了这张入场券,说明可以得到欧美投资人的认可。其次,可以吸引更多高质量、长期的、专业的生物医药基金投资。第三,除了能够获得融资,亚盛医药得到更多的是资源和认可,这对公司进军全球市场有很大帮助。
从苏州走向世界不止亚盛医药。近日,希腊德尔菲市与埃皮达沃洛斯市两位市长访华,向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淼赠送象征医学与治愈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像雕塑,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公司在精准诊断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也象征着东西方医学智慧的融合与传承。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张刘不远千里来到苏州创业。“我们的卫星一秒钟能够拍摄大约100平方公里,可以做到2000公里左右拍摄范围的一次成像。”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刘表示,公司以苏州为总部,辐射全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卫星数据服务网络。
目前,华兴源创已在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地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我们能够打破国外垄断,背后是苏州从高校人才培养到科研平台搭建,再到产业链协同的全链条助力,这是一个能让知识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陈文源表示。
江河湖塘,组成了苏州人独特而绚丽的性格,那性格既是豪放的,又是柔美的;既是开放的,又是含蓄的;既是粗犷的,又是细腻的;是豪放中的柔美,是柔美中的豪放……正如迎面走来的苏绣大师姚建萍。
从事苏绣事业四十余年来,姚建萍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针融百家,艺开新境”的姚派“融针绣”风格。近十余年间,她率领姚绣团队十余次创作苏绣国礼被赠予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让苏绣成为国际交往中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此外,她还借助“数字非遗”手段,致力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推广传播。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从科研到产业再到生态,苏州正全力集聚天下英才。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6.7万人。苏州连续13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和“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周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