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道托镇艾草种植基地,千亩艾田绿浪翻滚,浓郁的草本清香沁人心脾。
“目前我们艾草种植基地有1000余亩,艾草每年能收割两茬到三茬,每亩地产值稳定在2000到3000元,”基地负责人王丽娜站在田埂上,言语间充满自豪,“这小小的艾草,可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金苗苗’!”
矿山复绿,“废地”变“宝地”。谁能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艾草田,曾是废弃的矿坑。近年来,道托镇结合涉矿企业综合整治,下大力气修复生态环境:削方、平整、覆土、梯田式造地、修建富民生产路……一系列治理措施让千余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
道托镇艾草种植基地
去年以来,道托镇抢抓艾草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我们探索的是‘土地高效利用与村民增收’的双赢路径,”王丽娜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政府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扶持,引导群众把每一寸修复的土地都变成‘绿色银行’。”目前,项目已规划种植艾草面积1500亩,预计年产艾草2500吨左右。昔日的“矿坑”,如今正绘就一幅生态修复与产业兴旺交融的美丽画卷。
链式发展,“小草”变“黄金”。道托镇的眼光不止于种植。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的日益增长,艾草产品在保健、理疗、日用等领域炙手可热。瞄准广阔市场,道托镇着力推动艾草产业提质升级。
走进新建的1000平方米艾制品加工车间,全自动艾草提绒设备、卷条机、切柱机正高效运转。“我们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古法冷压艾绒工艺,利用石磨、石碾、石臼等工艺,纯艾叶、纯手工制作,保证了低温加工不破坏艾绒纤维,最大程度保留艾草的有效成分。”王丽娜拿起一捧金黄的艾绒说,“加工后的艾绒,每吨能卖到约2万元,就连拖叶后的艾草秆做成艾渣,每吨也能达到1000多元。艾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它有着较为发达且顽强的根系,实现多年采收,真是‘浑身是宝’!”
依托标准化种植基地,道托镇积极延伸产业链,与多家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研发出艾香、艾浴包、艾茶叶、艾草枕头等几十种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此外,一个集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中医馆也正在建设中。
“项目二期将重点发展艾草深加工及文旅产业,”王丽娜说,“目标是打造‘艾草种植—加工—产品研发—销售—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实现一二三产真正的融合发展。”
家门口就业,“增收”变“笑颜”。艾草产业的蓬勃兴起,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百姓。蓬勃发展的艾制品加工车间和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我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在西曹河村的艾草基地,正在劳作的曹大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我一直在外地打工,离家远,照顾不了家。自从回来这里上班,收入挺可观,家里的一切事情也能照顾得到,心里踏实多了,非常满意!”像曹大爷一样,已有50余名村民在艾草产业链上实现了稳定就业。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项目积极流转周边土地,辐射带动7个村进行艾草种植和初加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增加群众收入200余万元(包括土地流转)。这“变草为宝”的智慧实践,正让中草药产业成为驱动道托镇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昔日的“废矿坑”真正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地段”,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矿区发展“惠农样本”已然成型。
道托镇艾草种植基地
(金娜 王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