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必答之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及“耐心资本”的作用,其作为一种对资本回报有着长期展望并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金,能有效推动资本向农业科技和产业升级创新领域聚集,因此以耐心资本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便是题中之义。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其首重科技创新,攻坚核心技术。基于技术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并促进产业链的全面升级,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聚集。同时,为改善农业弱质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因此,耐心资本以其突出的长期性、价值性、风险耐受性,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指向性,以稳定金融活水注入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加速全要素潜能释放,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
以科技创新为本,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耐心资本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在种业上迎来了基因编辑等尖端技术的突破,也引入农业大数据、AI智能化大农场的试行,这其中不少需要长期且持续的非线性重资产资金供应。耐心资本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涉农企业在创新中风险承受力,并因其风险耐受性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试错空间。同时,与工业品不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可能长达十几年,有些作物生长周期都超过了普通基金存续周期,要在该过程中确保稳定的资金链供给,培育耐心资本无疑是最合适的。
推动农业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以产业振兴恢复乡村自我“造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耐心资本能够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不仅非常适合培育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同时,也能够满足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耐心资本能够促进传统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我国传统农业空间分散、信息效率较低,以村庄为载体绑定生产。耐心资本的加入可以为农业生产催生现代化所需的规模效应,形成具有实力的经营组织实体。并且随着先进种植、养殖、智能灌溉、智能温室、基因育种等技术的介入,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与二、三产业协同后,在加工阶段,能够引进更先进设备,在分销阶段也能够有更充裕的宣传资金等等,产业链获得延展、升级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加速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长期性是耐心资本的突出特征,价值投资是耐心资本的本质属性,风险耐受是强势耐心资本的固有底色。将其导向农业领域,能够有效加速多种先进生产要素的成型、聚集。以“数据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农业新环境孕育出一批教育水平高、适应力强甚至具有战略性价值的新农人;新能源、5G、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气象卫星等新型劳动资料拓展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广度和技术深度;沙漠农业、垂直农业、农业数据乃至乡土文化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这些更广义新型农业劳动对象都能提升农业的附加值以及新农人收益与地位,使得乡村振兴具有立体的维度和链路的韧性。例如采收机器人、无人机空运、太空辐射诱变育种等都已经成为了新赛道,高频出现在一号文件中的“家庭农场”模式与耐心资本结合有效稳定了农产品采收价格,与技术创新结合从种养循环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完成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阶段性跨越,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必答题。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所主导的生产力跃迁,系统重塑了农业生产力的内核并始终锚定绿色可持续发展基调。科技化、系统化、绿色化三者协同驱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科技创新驱动全要素效率跃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问题,已经精确定位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科技创新成为新时代农业生产力的破局关键。从国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优良种业再到科学种植技术的核心攻关,在前沿技术的突破牵引下重构农业生产的要素组合。
农业生产力内核的系统性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农业需要改变传统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转向技术、数据、人才等新型要素主导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如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产能的提高、农田标准的提高、农业产业的提高都需要着眼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去聚集先进的生产要素。同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赋能还需要金融助力大量的涉农科创企业,推动产业融链路发展和新农人的培养,完成系统性的农业生产力升级才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安全型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固有底色。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这充分传递出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兼顾远景。我们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自然资源资本化的歧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极端思想都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科技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节水农业、土壤治理、沙化控制、生态旅游都是因地制宜的,绿色才是其真实的底色。
中央相继提出工业、农业和金融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方略,其中强调“壮大耐心资本”就是一种面向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信号。确保国家资源主权、农业战略安全,需要耐心资本而非野蛮逐利的资源掠夺式投机金融。并且,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改变求短求快的缺陷,进而追随国家长期战略和远期目标。
注重机制创新,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耐心资本是有效市场对有为政府的一种积极配合,是资本逐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一种平衡创新。第一,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如引导政府基金与产业基金联动,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耐心资本“池塘”实现“财金联动”。优化市场结构,推动更多长期资本进入农业科技、智慧生态等长期项目。第二,提供政策发挥与制度保障。优化产权保护与流转制度,如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融资、质押范围的探索等对农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转化探索。第三,组织体系与平台探索。如建立“政银企研”协同平台引导金融资源聚集,形成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和产业落地的闭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整体进步。第四,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合适的土地流转,形成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合理规模。第五,将耐心资本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定位为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监管机制,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探索耐心资本服务供给农业新质生产力长期发展的机制。第一,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因素。如构建多层次人才储备机制,完善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将耐心资本引导向高素质新农人培育,打造专业农业数字化人才,提升农业地位等;第二,构建部门间联合研发机制,坚持核心科技自主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不是机械化这么简单,而是科技化、系统化、绿色化,其包含了产线设计乃至AI结合,我们看到技术成果集中展现,背后是多年来无数产业联动和技术的托举。产业部门联合研发,资源汇聚将是攻克技术的有效途径。第三,探索健全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农业产业投资不适宜用单一项目评价更适合进行总体目标考核,并容许一定范围内短期损失,让投资专注与长期前景。第四,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振兴机制。打造农业大数据中心,利用AI驱动农技、农机推广的下沉,将新农业劳动者、科技创新、产业链路贯通,聚集新农人、盘活新业态、创造新就业,实现良性循环。
健全长期投融资发展机制,打造成熟的生态体系。第一,创新融资模式与工具。“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业科技专项基金,形成投保联动、投贷联动、股权直投、担保联动的机制。第二,规范健全补贴、贴息、补偿、奖励等多方参与风险分担机制。如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风险分担;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从种植、养殖向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覆盖,有效分担发展风险;完善政府性担保体系,为涉农的市场主体增信,降低融资难度、担保费率并引导各类资金流向科技育种、绿色收储等农业科技领域;健全专项融资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奖励、贴息或补贴等风险补偿机制;加大金融工具联动创新,引导风险投资、农业保险、创新信贷、期货等多种金融资金联动,支持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第三,构建多元退出机制,打造适宜耐心资本发展的长期生态。探索企业各阶段下资本的盈利途径,在其完成使命后拓宽退出机制,做好资源-资产-资本的渠道创新。如探索股权基金份额转让、创投基金退出等渠道促进资金流转与科技企业再融资,这些都是成熟化市场应有的机制,能有效助力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各阶段获得针对性金融支持,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运用耐心资本培育长期主义市场,让生态文明和农耕文明不流失。要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培育注重长期投资、强调稳健回报金融市场主体,如保险机构、国有银行等,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乡土情怀、深谙乡土文化。于实践层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目标;于价值层面,生态要素、数据要素与耐心资本的联合探索乡村生态空间资源价值,避免掠夺性开发,守护生态文明和农耕文明,推动“农业+智慧+文化”的乡风建设。耐心资本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长期性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机制结合。体制上需打破传统金融短期逐利惯性,建立适应农业周期的资本生态;机制上需融合科技、数据和金融工具,实现资金与技术的精准匹配。通过政策引导、技术驱动和模式创新,方能推动农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潜力。
作者:陈靖元,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