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闽人智慧”是福建地域文化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福建地方传统的集中表征,也是对伟大中国智慧的贡献。它既体现在物质创造上,又内含于精神之中。“闽人智慧”体现在物质文化成就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福建特有的建筑艺术之中。土楼、鼓楼、廊桥等建筑艺术既是建筑智慧的展示,又是文化创造力的具体表达。“土楼”以坚不可摧的特质和出色的抵御、防御效果而闻名于世,是福建人因山就地、利用天然屏障和条件,战胜外来侵略的聪明才智的突出写照,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实践。鼓楼、廊桥不仅是通往四方的交通中心和市民聚会的平台,也是当地市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身份的象征性标志,彰显了“福建人”在造物建筑中的智慧创造力量。“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成绩斐然,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德化白瓷在工艺制作上的极致、设计上的独树一帜成就了福建特有的“绝活”,这些“绝活”既是设计智慧的结晶,亦是福建人不凡的“慧眼”与创意的写照。由于福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地貌、多变的气候环境,福建人发展了适合自身的独特农耕智慧与技术,例如梯田农耕、水利灌溉系统,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与保障作用。
精神层面上,福建位于东南沿海一带,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开放兼容、开拓创新是福建人民的明显特点。福建人民善于学习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并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面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或恶劣的生存条件,福建人民有一种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力,善于发现困境中的机遇,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在重重困难中寻求生机,并不断进取。福建人民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方向,善于从当地实际出发,把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创新,创造科技成果并发展经济,例如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等等,均是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闽人智慧”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内核都可引申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创新,福建人民在传统文化保留与现代兼容的过程中,使民族及地域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创新,在弘扬传统闽南歌仔戏、莆仙戏等戏曲艺术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引进现代文化,与时俱进并创新发展的成果,如“百工闽派”联合茶博会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将福建茶文化由往日宫廷贵胄引至草根民众中,茶文化由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化符号并得到推广。
“闽人智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并补充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体现者与接受者,在长久的对外传播文化的同时吸收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相互交流与借鉴,这是福建人民勇于开放、积极接纳、不断创新的态度,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条件。“闽人智慧”是福建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与传承中的创新创作,它彰显出了福建人民在生活、生产、文教、社会等领域的杰出智慧,在中华文化多样性中发挥其多面性的作用,并且在文化的多面性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对外传播“闽人智慧”的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模态传播技术(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具体形象生动地诠释“闽人智慧”,提高国际传播效应,以利于跨文化理解共通和认同。
通过文字媒介的理性分析,可梳理福建文化的历史脉络,展现其内在规律,提升文化传播的震撼力。文字媒介的详细讲解便于分析“闽人智慧”形成的过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当今的现代价值,让国际受众从中了解“闽人智慧”的具体内容;通过多语种的翻译,能够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让更多的国际受众认知“闽人智慧”的具体内容;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界,有助于提升“闽人智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采用民间故事、历史笔记等文字形式介绍“闽人智慧”的例子,可以增加国际受众的感性认识和记忆程度。
图片媒介直观展现福建文化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图片媒介可以直观地展现“闽人智慧”的物质性存在,如福建建筑的土楼、世界奇观的梯田景观、手工精湛的茶叶生产工艺等,方便国际受众形成视觉认知框架。高质量海报设计会在社交平台“撒网式”传播,成为直观的文化符码的外在符号代表,如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能促进福建文化辨识。高质量照片拍摄展现福建人民生活的细节,引起国外受众的心理共鸣,促进其文化心理上的贴近。此外,图像易于传播的便利性,在社交平台容易引起国际受众的聚焦。
视频内容可以更多呈现“闽人智慧”的操作过程,比如茶的制作过程、演唱的南音、重要节日的活动场景等,提供强烈的观影体验。“闽人智慧”通过一系列的视听、文字等信息的输出结合,有助于国际受众更加直接了解“闽人智慧”的特点和魅力。纪录片、短视频等,通过字幕、语音等手段辅助,生动讲述故事化的“闽人智慧”,可以有效增强国际传播视频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文字深度感强,图片直观感强,视频动态感强,三者结合的多模态运用满足了国际受众对各类感官需求的全覆盖。多模态传播使国际受众通过不同的感官接触到“闽人智慧”,深化了其印象,加深了其理解,而这些是多模态传播所表现出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受众对不同媒介的偏好。因此,多模态策略顺应不同受众的需求,保障不同传播媒介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传播,加强和提升了“闽人智慧”的国际传播效益。
基于多模态传播模式,“闽人智慧”的对外传播也可以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努力打造有助于全方位呈现福建人民的“智慧力量”的新途径。
拓展“闽人智慧”外向传播视域,首推提升语言的外向传播效果。一方面必须考虑国外受众的语言特点,推行对外传播作品多语言版本,做到即看即读,包括新闻报道、宣传手册、视频字幕、社交平台文案等。翻译时,要把握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度,以达到不同语言背景下受众对接“闽人智慧”的精髓所在。
利用国际叙事风格,编创精彩的“闽人故事”,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思想、郑成功事迹等,借主人公的故事展示福建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历史故事中的闪光点,比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精雕细琢的历史故事细节抓住国际眼球。叙事时做到“点”“面”结合,福建特色是“点”,人类共性是“面”,“点”的挖掘要在“面”的平台上进行,弘扬福建文化的独特性、发掘福建文化的共性,从而促使国际受众产生好奇、共鸣。
以国际化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人们共同认知的文化符号和世界流行的语汇,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多考虑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借助文采、善用叙事手法,使受众在品味视听的同时无形中接受并欣赏“闽人智慧”。
在打造“闽人智慧”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视觉创意模式中的图像样态,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图像设计,开发闽地自然风景、文化地标、非遗技艺等的系列海报、画作,呈现“一目了然”的图景。
选择体现“闽人智慧”的代表性自然景观、著名古建、民俗建筑、世代流传的非遗技艺等,运用图像传递给人们美的信息。在视觉设计层面结合国际审美倾向,重视颜色搭配以及构图,通过鲜明色彩与和谐配色以及富有纵深感的构图设计,进而构建既有福建 本土特色又契合国际设计特点的视觉表达,并通过借鉴国际优秀案例,汲取相应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图像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视频作为一种直接性、感性、容易传播的多媒体形式,对打造“闽人智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闽人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加强对视频模态情感亲和力的开发。
拍摄优秀的短视频、纪录片,采用动态画面和声音结合,把福建的山川水景、风物遗存、非遗手艺和人民生活等予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展现。认真策划摄制“闽人智慧”一瞬画面,让外国观众以影视的形式饱览“闽人智慧”的胜景。
针对“闽人智慧”开设系列专题片、专题节目,请专家学者、闽地人士等作为嘉宾,为“闽人智慧”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背景做详细的解释,既能增加观众对“闽人智慧”的认识和认知,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对于“闽人智慧”、福建文化的兴趣,关注和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让“闽人智慧”走近国外观众,共同欣赏、传承“闽人智慧”。
“闽人智慧”,是福建人民思想精粹、革命精神、发明创造、精湛技艺以及创造体现的总称,是福建变迁的历史见证和与当代福建繁荣有着血肉联系,共同塑造了多元、厚重且独特的福建文化总体特征,多模态传播能够使“闽人智慧”通过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直接地呈现给全世界的人,让全世界的人们能够直观、立体地感受福建文化的独特性,使得福建文化的传播更为全面,进一步提升福建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闽人智慧”国际传播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不同国别受众在文化上所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维度有所区别,要针对受众特点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未来“闽人智慧”的国际传播将继续面临需要不断开拓和探索创新多元模态传播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和方式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强和提升国际受众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只有互识互信,才能促成福建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工作更好的进行,营造更为有利、友好的国际环境。“闽人智慧”的国际传播之路还是任重道远,需要长时期不懈的努力和智慧,人们完全可以对此保持乐观和信心,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福建文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作者:林湫勇,福建师范大学翻译专业学生;苏炎奎,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