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其乡风文明建设能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支持进而直接影响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因此基于文化强国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助力改善乡村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为国家整体文化建设提供支持,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基于文化强国的乡风文明建设,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活动形式,使乡村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同频共振。同时,乡村居民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能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提升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乡村向心力,进而为乡村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乡村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地。
基于文化强国建设乡风文明,可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引导乡村居民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推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民间艺术表演等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填补其农闲时间的精神空虚,不断提升生活幸福感。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还能使乡村居民深刻体验和感悟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提升乡村文化的社会价值,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乡村文化元素能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乡风文明建设在促使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关注到乡村并加大对其的投资,如此,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能够助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即乡村地区可发展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非遗手工艺制作等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文化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此外,乡风文明建设还能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更多人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并在深入了解后会自发地向他人介绍、分享,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局面。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长期积累、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乡村居民的精神记忆,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我国乡村社会呈现出“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形态孕育了“睦邻”“友爱”“互助”等优秀传统观念,延续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构成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核心与灵魂,彰显了乡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色。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乡风文明建设。因此,基于文化强国的乡风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诉求。综上,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传统文化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引导方式、建立长效机制等举措,促进乡村居民观念转变和文明素养提升,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基于文化强国的乡风文明建设,要求系统整合乡村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传统戏曲展演、民俗文化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让乡村居民在参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乡风文明示范村,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持续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戏曲文艺展演等群众性文娱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在我国的一些乡村地区,通过建设文明社区、平安小区,以及组织道德讲堂、社区课堂、志愿服务、助学扶残等活动,将传统文化很好融入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加大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公共支持。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居民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更是传承乡土文脉、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文化强国建设指引下,各地方应不断完善乡村文化空间功能,加强文化设施管理与养护。具体而言,各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 “查漏补缺” 措施,特别是针对农村(社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设施缺口与短板,重点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礼堂、农村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确保每个村(社区)都具备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能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空间。同时,还要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定期管理与养护。乡村地区可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设施的日常运营与维护,提升管理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以提升乡村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人才群体的专业能力,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技能进行文化交流和技艺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传统技艺,从而在推动技艺传承的同时,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出台吸引外部人才投身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为外部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适当降低人才引进门槛,鼓励外部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其次,要加强乡村地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吸引高等院校的师生作为志愿者定期到乡村开展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以在宣传乡村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最后,建立健全乡村地区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表现出色的人才予以奖金等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先进事迹宣传等精神奖励,从而不断激发人才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来推广和展示乡村文化以提高乡村对外界的吸引力,激发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支持,更好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建设文化强国。具体而言,在宣传形式上,要不断实现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口头宣传方式,即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网络等现代媒介相结合,共同实现传播范围拓展以及宣传效果提升的目的;在宣传内容上,
可以将乡村地区传统节日习俗、非遗技艺传承等文化内容作为宣传重点,拍摄成短视频并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以向世人展示乡村文明新风貌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新型的宣传方法尤其能够吸引年轻群体和城市居民的注意力,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由于视觉化、故事化的宣传表达方式能够使乡村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生活,更有视觉效果,因此可以将乡村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传统节日庆典、乡村文艺表演等加入宣传内容当中,以增强其宣传效果,提升观众参与乡村活动的兴趣。同时,乡村地区也可以邀请乡村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开展网络直播活动,通过与观众线上互动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乡村文化资源和文明实践成果。此外,创作者应深入挖掘乡村文明故事以及文化内涵,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乡村文化建设的图文报道、人物专访等内容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应强调的是,在对乡村地区进行宣传时,需扩大宣传格局与视野,适当融入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主题,展示乡风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战略的紧密联系。例如制作以“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宣传片,应展现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社会各界的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
建立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各乡村地区可组织工作人员成立专业的团队,用以负责对乡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摸底调查与建档工作。乡村地区通过系统的工作开展,可以高质量地梳理和分类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详细的文化资源档案库以及管理流程,以此实现长期保存与有效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提升乡村居民形成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意识,乡村地区可以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功人士或优秀代表到村举办道德讲堂、文化讲座等教育活动。同时,针对乡村地区的学生,教师可将乡土风情、文明礼仪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涵育他们对乡土的深切眷注,培植他们守护乡村文明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从而有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乡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既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有助于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和社会支持,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基于文化强国战略,各地为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涵养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让文明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应多措并举、多方施策,包括丰富文化活动、创新引导方式、完善文化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强化教育宣传等方面。
作者:王红光,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
成彩霞,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