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教育与传播正成为激活乡土潜能的“双引擎”。在世界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下,英语教育、跨文化传播能力和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联系其实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乡村连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则能为乡村与外界、与世界交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传播能力正在连接各方,推动乡村融入全球发展大局。通过提升乡村居民英语能力,可以开阔乡民国际视野,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探索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之道,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英语教育:乡村振兴的助力
英语教育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生需要英语来帮助他们看世界,通过学习英语给学生打开接触世界文化的另一扇窗,了解多元知识以及拓宽眼界,更重要的是人文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乡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英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20年起,陕西省渭南市开展硕师计划就业计划,选派英语专业人才到乡村学校上课,这些英语专业老师和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生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英语主题角、英语演讲比赛等营造英语文化的活动,激发了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乡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比如,某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部分英语老师尝试通过在学校开设系列“日常对话练习”英语角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克服不敢开口的恐惧心理;由于偏远地区乡村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老师会“因材编导”根据教材中每个模块所涵盖的主题来事先设计一个简短的对话模板,并现场示范给学生们;随后,学生们再根据随机组合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模拟实际交流情境。为了增加趣味性以及降低乡村学生心理紧张感,英语教师会建议乡村学生们先模仿对话练习,熟练后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自己用英文来表达意思,并结合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符号来完成有效沟通。在多次的模拟训练过程中,大部分乡村学生的日常英文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少数学生被鼓励并建立了自信心,他们逐渐愿意主动说英语了。这样循序渐进、开放式以及以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场景的多元化交互教学方法,不仅从小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显著提高了乡村学生们学英语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不少乡村学生甚至在中考时因英语成绩突出考上渭南的重点中学,有部分乡村学生在高考时也凭借自己的英语实力进入国内知名大学就读,为乡村发展培育了更多后备优秀人才。
英语教育还可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乡村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例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村民提供学习英语的机会,与外国旅客沟通交流,交流中外的文化习俗,在村里组织英语与民俗故事讲述比赛,将本土文化与英语结合,在村民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为村民增加了旅游文化收入,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并促进了乡村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能力:乡村振兴的桥梁
跨文化传播能力能够帮助乡村地区突破地域限制,融入全球化进程,是乡村走向世界的重要能力,让乡村产品能够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路径上彰显中国乡村地方元素和特色。在跨文化传播的助力下,乡村地区可以努力理解国际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乡村产品的特殊设计和营销策略,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陕西省富平县一直是国内柿饼产业的“领头羊”,近年来,通过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成功布局将本地柿饼特色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当地企业锚定了国内外柿子产品的高端细分市场,深入研究各个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运用跨文化传播能力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优化。例如,他们用英语详细介绍产品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使国际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产品的独特之处。同时,企业在产品包装上也按照消费者喜好融入了国际元素,采用符合国际审美和环保理念的设计,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国际电商平台,通过社交媒体、跨境电商网站等渠道进行广泛推广,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富平的柿饼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至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柿饼产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了富平县经济的整体增长。这一实践充分证明,跨文化传播能力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文化赋能和科技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跨文化传播能力可以让乡村汲取到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等来推动乡村的全方面发展,例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从以色列引进了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化农业种植理念,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帮助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重塑现代农业科技,或者乡村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远程教学,引入国外的课程资源,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发挥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并且也拓宽了英语应用的场景,不仅是停留在课堂学习,而且能够涉及农业技术培训、国际商务合作等领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提高英语跨文化传播能力,让乡村能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能培养出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乡村注入新力量,加快乡村全面发展。
面临挑战:突破发展瓶颈
乡村英语教育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由于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偏远乡村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常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并且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导致专业教师的流动频繁,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乡村英语教学资源的匮乏,包括教学辅助材料的缺失,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缺乏,且使用率低并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和经费的限制,课堂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乡村英语教学容易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学习的硬性结果,课堂缺乏互动,很难将英语真实地运用到生活,学到的知识停留在纸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从而限制了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另外,学生心理支持与情感支持机制的缺乏,乡村地区相对经济条件落后,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或者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缺乏足够的心理支持以及情感关怀,这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英语学习的持续性,还通常导致其对于自身缺乏自信心,在语言学习或者其他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或者退缩,而据相关研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部分乡村学生在这方面缺失支持。
乡村居民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一是跨文化意识薄弱,对跨文化传播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跨文化技能缺乏,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对文化差异了解不足,媒介素养也有待提高;三是平台和渠道缺失,能够接触到的国际化交流活动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文化对外传播面临较大困难;四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影响教育本身,还使得数字鸿沟日益加剧,再加上面对AI时代的智能鸿沟,这都对跨文化传播产生结构性制约。
协同共进:强化发展动能
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乡村英语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的乡村教育经费,及时更新乡村地区学校的教学仪器和器材,提高乡村英语教师的待遇,在职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与技术,利用互联网与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加强城乡之间的英语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搭建英语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各地的英语教育资源,从而夯实并提高英语教育水平与质量,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必要的语言基础与人才保障。
针对乡村教师和居民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经验分享的平台,定期举办由一线教师主导的经验分享或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先进的经验,使乡村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不断更新;根据居民的需求开设培训课程;利用乡村文化场所进行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竞赛,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实现跨文化交流,并为乡村居民创造实践机会;发展其英语使用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各个平台的建立不仅促进乡村教师不断发展,也推动了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对整体的教育现代化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应完善学生在心理与情感支持机制,设立心理和情感辅导体系,引导教师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学生互助小组、家校联系以及社区资源等方式,鼓励乡村学生,建设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应当与乡村特色产业充分结合,如在乡村旅游资源中挖掘国际化需求,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加和改进景区标识、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利用国际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在农产品及乡村特色产品的电商化方面,培养具备英语能力、跨境电商技能的人才,准确定位产品的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电商平台、国际物流平台的合作。
其次,乡村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传播的提升需要较为长期稳定的投入和创新改革,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强化两者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才能帮助乡村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并具备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同样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发展需要以乡村的英语教育成果为基础,只有提升乡村英语教育水平,乡村跨文化传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实现两者共赢,使乡村能够在迈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拓宽视野,借鉴先进国际经验,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战略;最后,乡村要提升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传播能力,要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进行探索,在过程中积累优势,才能逐步吸引更多的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进入,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实现乡村教育良性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脱颖而出,书写一段段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故事。
作者:吴丹,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