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才能稳定不变。因此,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须适应乡村老龄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大举措。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针对人口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要求。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素质优良体现为人口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健康等维度,展现出较高层次的水准与素养。总量充裕意味着乡村人口规模适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既不会因数量过剩,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负担,也不会因人数短缺,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限制市场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聚焦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层面,通过合理调整,实现优化升级。分布合理强调人口在地域上的科学布局,涵盖城乡间、不同区域乡村间的人口安排,使其契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成协调统一。
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素质优良是核心,总量充裕是基础,结构优化是关键,分布合理是保障,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整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指乡村系统内部源于主体自身发展需要自发产生推动乡村振兴的驱动力。当前农村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须回应的现实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 17.72%,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阶段。根据调查,全国有超过1/4的乡村区域率先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0%的超老龄社会,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乡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主体现实,必然对乡村全面振兴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农村人口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要素,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主体,推进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契合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价值旨归,有利于促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和长远之计,对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优良的乡村人口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质量基础。素质优良的乡村人口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升。
总量充裕的农村人口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数量基础,能够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支撑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充足的人口基数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总量充裕的人口有助于增强农村的养老保障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结构优化的农村人口能够保证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持续供应,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优化的性别结构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避免性别失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城乡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匹配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分布合理的农村人口能够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发展效率。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离不开合理的人口布局。人口过少,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人口过度集中,又会引发资源过度开发。分布合理的农村人口能够显著提升像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的利用效能,有助于强化乡村治理能力,让乡村治理更契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使乡村治理从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转变为多方协同的“大合唱”。
我们要深刻认识农村人口发展新形势,科学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意义,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农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富裕,为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坚实的人口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坚实的内生动力支撑,而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则是激发这一动力的核心路径。首先,应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的广泛普及,筑牢义务教育的坚实基础;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乡村产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拓宽乡村人才上升通道,并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乡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需着重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广泛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此外,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关键一环。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强体育锻炼设施配备,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全方位促进乡村人口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干预服务,保障乡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保障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源泉。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纳入覆盖范畴,提升报销比例与额度,以减轻生育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有条件地区,可探索推动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加生育保险。
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可设立生育专项补贴资金,依据生育子女数量,为农村生育家庭提供不同档次的一次性生育奖励与持续性补贴,缓解其经济压力。增加托幼服务供给,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村活动室等资源,建设公办或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服务机构。强化托幼一体化服务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构建托育服务监管机制,规范托育服务机构日常运营,保障婴幼儿安全与健康。强化对农村孕产妇与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孕期妇女提供免费产前检查、孕期保健指导等服务,为0-6岁儿童提供定期健康体检、疫苗接种等服务。
鼓励农村当地企业与用人单位,为有生育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灵活工作方式,方便其照顾家庭与孩子。对于因生育暂时中断就业的农村妇女,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指导服务,助其尽快重新就业。加强劳动监察执法,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落实对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严禁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
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文化活动等多元渠道,引导婚育观念转变,宣传科学婚育观念,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夫妻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推动城乡和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动能,强化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指引,需深入考量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以及潜在发展能力,拟定因地制宜的人口政策与产业政策。一方面,着力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区域间趋于均等化,以此缩减区域发展差距,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加强城乡规划与管理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乡村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与居住适宜性。尤其要重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建设发展,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力度,增强这些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推动人口在城乡与区域间实现科学合理的分布格局。
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需从返乡人才回流与外部人才引入两方面协同发力。
在促进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政策激励体系。借助税收优惠、资金援助、创业补贴等多元化政策工具,吸引在外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投身创业与就业实践。通过优化乡村创业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使返乡人才得以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进而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吸引外部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样至关重要。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挂职锻炼等创新合作模式,吸纳城市各领域专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同时,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选派科技专家团队下沉乡村一线,为乡村发展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撑与技术服务,以智力赋能乡村,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志强,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