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乡村文化建设正经历现代转型,蕴藏新的价值诉求。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乡村文化蕴含着培养文明风尚、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建设凝心聚力,既推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生活在乡村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需要也不断提升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因此对于乡村建设来说,乡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乡村建设一大重点内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正经历现代转型,蕴藏新的价值诉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创新,重塑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繁荣文化产业;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赋能,乡村建设“一池春水”将被更好激活。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中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地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向善向上的新风貌。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坚实战略支撑之一,而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理应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而跳脱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文化破坏的发展模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
乡村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蕴,饱含着祖祖辈辈人民生活而积累下的文化印记,传承着在农村土地上形成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智慧。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征程中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断深入,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探索,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理论、实践、制度的规律性认识,更是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具体体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我们要充分领悟“第二个结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乡风文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乡村文化建设要尊重乡村发展的历史性,乡村发展的上千年历史沉淀充分反映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次,乡村文化建设要尊重乡村发展的差异性,认真思考乡村优势资源与地域特点,打造反哺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发展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再者,乡村文化建设要尊重乡村发展的主动性,农民作为乡村内生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应该注重农民对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坚持“实事求是”,走出符合各村发展模式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索需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主动走进农村、融入农民,探求乡村特色民俗、寻求群众真正所需所想,因地制宜的制定乡村文化之路,切实将党中央作出的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地落实、开花结果。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更好地展现每个地方的文化魅力,使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丰富性至关重要。实事求是挖掘本土乡村文化特色,如特色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对文化的形成条件、历史背景、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最具乡村特色、与其他村落不同的发展优势;实事求是立足于乡村群众需要,深入走进乡村人民群众,充分调研乡村人民真正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而发挥文化优势,通过制作文创产品、进行文化故事编排、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途径,将文化宣传于社会;充分结合各文化的不同特点,制定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到来,既能传播文化,也为乡村发展带来经济收益,实现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经济进步。乡村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精彩篇章,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继续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与出发点,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出发点,坚持“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的目标点。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动聆听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期望与诉求,尊重农民对于文化的自主选择权,在文化选择、建设、传承中充分体现农民在其中的重要性与关键性,确保乡村文化路径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符合农民内心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汲取农民智慧与经验,调动农民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性能力,引导农民在参与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中增强获得感、归属感,实现农民文化自强。乡村文化建设不单单需要调动本乡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应该创造项目,吸引在外青年回乡奋斗,使得他们在城市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所累积的积极经验、创新思维反哺乡村建设,既能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新鲜血液,也能在创业过程中满足自身需要,在自身成长的家乡中重新获得崭新的“得到感”与“成就感”。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破”与“立”,走出文化破立并举、对立统一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中,既勇于“破”,又善于“立”,破立之间辩证发展,乡村文化砥砺前行。乡村文化自始至终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二者文化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出现较大差距,城乡差距的拉大始终是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下,既要改变观念、摒弃文化糟粕、陈规陋习,破除不良风气,去掉封建迷信的落后部分,保留下积极、上进、有助于社会进步的部分,更需要充分领悟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农耕文化是长期经验与实践的精髓与结晶,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农村所留下的宝贵痕迹、书写着农业发展的独特符号,代表着千千万万农民所传承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视角下,传统农耕文化赋予农民在乡村文化的身份自信与价值认同,同时肯定了农村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所付出的重要力量与根基所在。文化的传承,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图新”。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进程下,既要注意对于文化本色保护,也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于文化传承空间、时间的突破与创新,鼓励年轻一代人了解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在保持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情况下,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时代变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的的路径选择,选择“入入心、暖人心、聚人心“的方式,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短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乡村文化生长于中国乡村独特土壤中,它充分反映了乡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是乡村发展的印记的见证。乡村文化立足并且反哺于乡村经济建设,也充分反映乡村人民的精神意愿,不断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乡村文化建设从单纯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不断前进,当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满足亿万农民在文化精神上的认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顺应乡村自身发展需要,需要理解乡村内在长期持续生存的内部逻辑。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我们要充分领悟“第二个结合”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指导意义,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持续努力,需要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不断奋斗,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乡风文明。
作者:林璐怡,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