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数字化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对于适应好数字时代,在现代科技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审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境遇,文化治理、文化供给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文化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现实梗阻,需采取针对性政策加以突破。应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依托,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破解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书写好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对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有独特价值和广阔可能。过去几年,以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为核心的新兴数字技术逐渐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乡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显著。综合来看,文化数字化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有着巨大运用潜力,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及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刚刚起步,现有文化管理体制、基础文化设施尚不完善等多重原因,导致文化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诸多现实梗阻,严重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契合文化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机理的突破路径及推进策略,以新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方法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显得尤为必要。
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数字平台技术不断成熟,乡村“云、网、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乡村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但部分行政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落后,有些偏远的自然村甚至存在信号极弱或没有信号的现象。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与主导力量,理应结合乡村文化转型的现实,形成符合乡村实际的文化建设方案和政策。然而,一些基层政府一心扑在经济发展上,忽视文化发展,在乡村文化发展领域投入不足、分散管理,致使乡村地区的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往往滞后,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文化设施普及力度是关键举措。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地区网络建设。各级政府要立足乡村文化发展过程、发展实际、发展规律,按需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既要提升网络覆盖广度与深度,保持全国未通宽带行政村清零,提升重点场所网络覆盖深度;也要大力推进农村基站升级改造,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需求;还要做好网络应急保障,提高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各级政府可以依托全国乡村文化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全国涉农公共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应用;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注于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此外,还可以提供政策补贴和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文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如,建立具有各市州、县区特色的数字文化场馆等,共同打造各类文化惠民服务平台。
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手段。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加快推进,文物活化模式、传播渠道格局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数字化保护传承,是乡村优秀文化面向未来、永续利用的内在要求。第一,应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又包含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分门别类地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与文化保护机构和技术公司合作,利用3D扫描、VR、AR 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服饰器具、古建遗存、古典文献等乡村优秀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同时,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录制存储,让这类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第二,应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既要为已有破损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系统的修复方案,也要为前瞻性的预防保护撑起科技保护伞,让文化遗产实现数字永生。可以通过运用AI技术,对全域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高效监测和动态分析,也可以将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智能生成,有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第三,应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要不断拓展乡村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更直观、立体、动态的文化表达。详细来说,要注重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使乡村文化得以实现立体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好释放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红利。此外,还要融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展示方式,不断拓展和增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筑牢乡村文化发展的数字人才之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作用,乡村青年群体流失严重,留守在村的多为中老年群体,具备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仍然较少,桎梏着乡村文化数字化治理与发展。乡村数字文化项目缺乏具备管理和运营经验的人才,乡村数字文化活动缺乏具有创新和创意的人才。只有不断培育和壮大乡村文化数字化的人才队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才有不竭的源头活水。一是要分层分类培育乡村文化数字化人才。提升乡村主体的数字素养,尤其要注重培育党员干部。可以将文化数字化技能培训纳入县乡两级涉农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日常培训中。通过系统讲解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有关政策措施、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举措,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干部的数字素养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以文化数字化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加强数字新农人培育。可以通过数字信息平台持续为农民,特别是当地有数字潜力的人才,提供全面的文化数字化技能培训与指导,拓展新农人的数字知识和技能,引导新型农民的文化数字化转型。二是要做好文化数字化建设人才的引留工作。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是基层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对接人才队伍实际需求,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优化符合乡村文化数字化人才实际需求的支持政策和服务,鼓励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向乡村流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创业扶持等方式,完善数字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吸引有数字化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进驻农村一线,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具体而言,既要着力高端智力引进。通过直接聘用、“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方式,灵活引进、使用一批具有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数字素养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也要瞄准本土人才回引,通过实施“人才返乡”“三支一扶”等行动,吸引企业家返乡、毕业生返乡,投身家乡文化数字化发展建设。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日趋突出。然而,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也面临技术壁垒、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诸多挑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因此,应当贯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数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依托数字技术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由此可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升级迭代。可以运用数字平台加工与包装乡村文化产品,延展乡村文化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乡村文化产业品牌。二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当前一些乡村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却缺乏向外界展示的机会。可以凭借数字技术为乡村文旅注入科技力量,运用数字化方式调动和盘活乡村文旅存量资源,并以此突破传统模式,促进云旅游、云观赏、 云体验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展出新的乡村文旅市场空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潮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总而言之,应加强乡村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推进乡村数字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手段,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使数字技术真正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为擦亮文化底色,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甘涛,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新鲁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