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即将迎来其成立以来的第十个春秋。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各子刊主编纷纷以笔为媒,深情献礼。主编们的每一缕情感流露,每一段亲身经历,都是“达医晓护”成长与蜕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注脚。
为此,“达医晓护”与光明网合作的“医学传播学创新实践基地”专栏推出“我与达医晓护”专刊,让主编们的献礼佳作共同见证“达医晓护”的辉煌十年。
十年,对于“达医晓护”而言,既是一个周期,是一个新突破,也是一个新起点。2014年从公众号起步,到2016年升级为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再到2018年成为医学传播智库,仿佛间就像一位资深的魔术师,不断变换着各种形式的魔术,一次次充满着神奇与魅力,吸引着目不转睛的观众及同行。
转眼间,“达医晓护”已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上海市科协“科学传播特聘团队”、人民网战略合作伙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旗下子刊《魔法姐姐妙趣课堂》的一名主编,我有幸见证了它的成长与发展,更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普及在医疗、百姓健康领域的重要性。
十年前,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远不及今天,对于健康问题的理解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之中,缺乏科学的辨识和指导,而“达医晓护”的使命正是通过专业的医学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健康与医学,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十年里,“达医晓护”在创始人王韬主任引领下,其团队不断探索创新,荟萃全国各地临床、中医、公卫、护理、口腔、精神医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有些更是鼻祖级别),共同创办了至少130个子刊。作为子刊的主编,我们则肩负起轮值的使命,王主任对每一期撰写的内容都要求经过严谨筛选和审核,力求准确性和权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传播不仅仅是将医学信息传递给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视角来引导公众的思维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
在与“达医晓护”结缘中,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我一位朋友体检查后,对甲状腺描述不理解,感觉结果不理想,却又手足无措,于是,我立马找到相关主编的推文进行转发,没想到朋友感慨万分,“达医晓护”提供的科学知识让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样的反馈让我意识到,科学传播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它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
在子刊内容的编撰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科学传播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概念,我们必须将其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这需要我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与医生、科研人员以及编辑团队紧密合作,确保每一篇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正如王韬主任说过:“做医学科普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掌握科学性,也要学习传播的时效性、代表性,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健康科普。”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的内核开始迭代升级,除了涌现出一批科普相声、科普网络游戏、科普微电影、科普歌曲等系列用户黏性较强的科普作品,在“学术 + 科普”融合上也进行了开拓和发展——王韬主任“科普学术化”理论的提出,着实助力了“两翼齐飞”。同时,让我们见识了以“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为核心。
辐射全媒体矩阵运维、实体项目落地孵化、人才培养、学术、政策研究等维度的大健康思维。是对我们医务人员做好医学科普、医学科研思维方式的一次洗礼。这样的科普方式,不仅精准地把握公众的需求,也发挥了医务人员做科普主力军作用,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成就感,更好助力职称晋升。
与“达医晓护”相遇期间,也让我感受到医学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医学知识的科学传播,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达医晓护”,让读者不仅获取信息,更能主动参与科学讨论中,思考身边的医学现象,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后,我想向“达医晓护”所有团队成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未来,我将在“达医晓护”这座灯塔下,继续履职尽责,让科普之光照亮更多人。(魔法姐姐妙趣课堂杂志 黄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