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王恩慧 董腾飞
针对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与服务的课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经常深入一线调研。目前,北京的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包括医养一体化、医联体紧密合作以及老年医学科和安宁疗护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作为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路径。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在安宁疗护中心待了一上午,我很感动,甚至落泪,北京市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说。
黄石松发布的“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主报告中指出:“我们测算,到2035年,北京‘老老人’会达到146.34万人。”
将更多人纳入“老老人”政策中
按照黄石松的定义,“‘老老人’,简单说就是年龄上更老的老人,即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及身体老了、失能失智的人”。
他认为,“老老人”政策应该和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对象、基本养老保障政策衔接。除了失能、高龄的老年人,还应该对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及孤寡群体(没有任何家庭依靠)等最需要帮助的这些人,纳入“老老人”政策当中。
按照预测,到了2035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人会达到690万人,其中146.34万左右是“老老人”,占老人的比例超过20%。
“我们从2023年开始出现了人口队列的更替,到2035年独生子女本人也进入老龄期,因为有 146.34万人的‘老老人’,所以老人照顾老人将成为普遍现象。”黄石松说。
目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趋势和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经处于中度老年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21.1%,预计2035年之前就将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预计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34%,可以预见未来随着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和失能老年人将日益增多。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了4000万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已经是养老服务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超过了7700万,每位失能老人平均按7.44年的失能期来计算的话,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
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突出
全国目前有约4000万失能失智老人,按照每4个失能失智老人配备1名专业护理员的标准计算,专业护理人员需求达1000万。但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护理员仅100余万(2019年),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50余万。
在北京,由于99%的老年人都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社区居家中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可以说“老老人”的照护是刚需中的刚需,是家庭最想解决的一个难题。
黄石松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老老人”的综合分析和预警机制,实现“应知尽知”“应评尽评”;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设施布局,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康、养服务协同机制,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五床联动”机制和智慧服务模式;四是循序渐进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深层次改革,在家庭照护支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普及长护险等方面精准发力;五是多措并举化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尤其是注重新技术在照护服务方面的应用。
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了下一步北京市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一要尽快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二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三要更加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四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刘芳副司长指出,老龄健康工作是一个“得民心、顺民意、保民生”的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是先导,失能老年人是服务重点,居家社区是主阵地,队伍建设是保障,“互联网+”是有效的手段。要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改善设施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