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短视频直播使教育呈现出新的形态和样式。近日,清华⼤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向全国发起线上问卷调查,基于回收的10828份有效问卷发布《学无界,共此间:短视频直播与知识学习报告》(下称《报告》)并举办研讨会。会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刘涛表示,短视频直播为大众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报告》显示,每周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观看知识内容的时长达到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的人数相比其他时长的人数更多,这说明,部分用户已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养成了固定学习的习惯和稳定的学习模式,与知识主播建⽴了信任的互动关系,和平台知识内容产生深度的对接。在这样的习惯驱动下,长时间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对某⼀特定主题或领域进⾏深入研究。
“我看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抖音上科学实验相关视频的累计时长超过1629万分钟,相当于36.2万节课。它相当于什么概念?相当于好多所大学一年全部的教学时数。这还仅仅是科学实验类的视频数量,如果再加上海量的学科类、文化类等知识类视频,那可以发现,短视频直播的知识传播体量十分可观”, 刘涛说。
刘涛认为,短视频直播在知识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是因为其具有符合时代需要的四个特点,同样,对于未来的短视频知识生产与传播,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深入开掘。
首先是情景化。按照建构主义观点,知识的内化往往离不开情景的建构。传统网络平台授课的特点之一是内容严肃,体系性强,这不大符合当下信息传播的社交逻辑,也很难与社会、生活情境结合,来增强人们学习的记忆性和识别性。而短视频直播平台能够通过图像、声⾳、⽂字等多种⽅式传递信息,这种丰富的视听体验有助于观众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所传播的知识,同时,它所使用的语言也更加生活化,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果短视频内容的话题能够走近社会情景,与时下的公共议题结合起来,或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寻找问题,传播知识,这样会有助于赋予知识传播一种社交生命。
其次是故事化。讲故事,是当前信息传播的一种普遍形式。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讲故事的理念和方式不断升级和进化,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叙事形式。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内容表达,呈现出显著的故事化转向,以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戏剧性的接受情景。在叙事时添加高潮和转折点来吸引观众。在这方面,短视频直播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借助一定的视听语言讲述故事,如借助一定的悬念、冲突设计来吸引受众,从而将知识置于一定的故事框架中,以此实现知识传播的趣味化和通俗化。当前的短视频直播仍有进一步挖掘故事内容、进行精细化制作的空间。
再次是体系化。短视频直播通常以短时段、碎⽚化的形式呈现。对此,部分平台已经增加了知识合集功能以对抗内容零散化问题。例如抖音上有学习合集功能,知识创作者可以将短视频内容设计成⼀系列逻辑清晰、互相关联的内容,用户也可在创作者个人主页中查看所有合集内容,快速筛选和播放。未来的短视频直播,可以聚焦于细分化的思想市场,围绕特定的知识专题,进行体系化的策划、设计和制作,从而传递一种系统化的、框架性的、结构化的知识话语。
最后是生态化。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成为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重要突围方向。在整体性的教育“版图”中,短视频直播已然发挥着积极的“拼图”功能,成为传统线下教育极为重要的补充和拓展。《报告》指出,超7成用户在观看知识短视频直播时会点赞、收藏、转发喜欢的内容,超5成用户曾以评论、提问等方式与其他用户和创作者互动过,约4成用户则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知识分享者,短视频直播激发他们参与知识内容创作、传播的兴趣。短视频直播⾼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增强了用户黏性,使得知识传播不再是⼀条单行线,⽽是⼀个双向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
刘涛认为,短视频直播以其情景化、故事化、体系化、生态化的特点,有望成为传统教育的有效补充,为大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教育的总体背景下,我们亟需进一步创新短视频直播与其他教育形式及手段的接合方式与对话路径。(记者 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