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加快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首页> 专题频道>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 > 正文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加快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4-24 10:28

  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近期,多地部署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提高就业创业质量、提升技能水平、强化劳动权益保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等重点任务,顺应县域农民工流动变化趋势,切实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县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枢纽,也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主要劳务输出地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本地农民工就业半径从“乡镇”延伸到“县域”。然而,虽然县域流动户籍限制取消,农民工落户意愿却并未显著增强。究其原因,县域产业聚集力弱、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城乡改革进度缓慢等因素,都影响了农民工落户意愿。在县域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随迁家属尚未真正平等享有住房保障、养老保险、子女入学等“同城化”待遇,也导致农民工“举家城镇化”可及性不高。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关键是破解“稳定就业难、体面居住难、安心落户难”三大难题。

  重点突出县域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行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以提升就业吸纳力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服装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县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立足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小微产业园、生态产业园、智能制造基地;加快乡村多功能开发,推动农田变景区、劳动变体验、农房变客房,让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的农民工留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在此基础上,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职业新工种,拓展技能提升新模式,建立课堂教育、实训指导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体系,健全技能创业培训与县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协同共进的人力资本提升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稳定就业能力。

  着力增强县域高质量发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承载力和包容性。首先,建治并重提升县域能级。聚焦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产业型、高端制造型特色小镇,培育形成城乡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统筹县域建设与县域治理,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发展产业特色鲜明、设施服务完善、初具城市形态功能的中小城镇。其次,量质共进破解公共服务瓶颈。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高水平建成一批城乡教育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力度;全面落实县城取消落户限制的政策,降低农民工与市民在住房保障、低保、医疗救助、劳动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势差;探索设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服务水平。最后,品质宜居体现乐业关怀。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入发掘县域历史文脉,持续改善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老旧厂区、街区、小区、城中村改造,促进市政公用设施物联网应用、智能化升级,推动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更好满足农民工安家需求和生产生活需要。

  全面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度和耦合度。在乡村集成改革方面,聚焦城市落户“进得来”、农村权益“带得走”,健全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就近、异地”入市制度,加大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三权”抵质押改革,引入乡村权益价值发布和交易机制。在城乡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聚焦稳定和扩大县域就业岗位,突出传统乡村人缘、地缘、血缘、业缘的黏合力,增强县域新产业新业态的吸引力,打造返乡入乡创业园、乡村运营公司、文创工作室、非遗工坊、电商中心等创业就业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乡村CEO、乡村工匠、工艺大师、直播达人等就近就业创业人才。在区域协作共富帮扶方面,聚焦“扩中”“提低”,大力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打造以县城为主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园;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共富联合体”等共富机制建设,鼓励跨村域、镇域、县域开展集体经济联盟开发,培育区域公用品牌。

  (作者:王艳峰,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特聘专家)

[ 责编:庞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