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12年,还在部队服兵役的阿斌在一次无偿献血过程中加入中华骨髓库。“记得上学时在教材中看到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帮助血液病患者的内容,在无偿献血时护士提起,唤起了我的记忆,马上就同意入库了。”阿斌说。
护士当时告诉阿斌,“患者与你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时间也不确定,也许一年、两年,也许更长时间,也或许一直都不会有与你配型成功的患者出现。”
“放心吧,我既然选择入库,只要患者需要,随时通知我!”阿斌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上郑重写下自己的信息,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去年5月的一天,阿斌忽然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现在有一名6岁的血液病患儿与您留存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匹配成功,距离您入库时间已相隔已久,不知道您是否还有帮助他的意愿。”
阿斌当即就同意了捐献。“入库就是为了等待可以帮助到别人的这一天,我不会犹豫。”他按照流程做了血液高分辨检测和体检,为捐献做好准备。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参照“双盲原则”,捐受双方不能见面。在采集开始前,阿斌收到了由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的一封患者家属写给他的信和患儿画的画。画中青绿色的草坪上,一棵结满五彩斑斓果实的树,像是小患者表达着对于康复后美好未来的憧憬。阿斌从信中得知,小朋友从小抵抗力很差,反复感染,确诊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活检和骨穿,家长签过很多次病危、病重通知书。患者家属写道,“当医生来电话说您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给孩子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仿佛在黑暗的生活里一下看到了光明……”
看完信的阿斌非常动容,“这一刻就是我当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意义,孩子还小,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希望他早日康复。”
躺在采集床上的阿斌挽着袖子,露出粗壮有力的手臂,采集过程中阿斌没有一丝倦意,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生护士聊天。“对于捐献者来说这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对于患者和他的家庭却可以救命,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帮助到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4小时后,装有阿斌造血干细胞的血袋满载着他的祝福被专人立即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为这位患儿和他的家庭送去生的希望和最真切的祝福。阿斌成为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第556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北京市管理中心·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