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熊 志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这次印发的《方案》,对于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采取了差异化的开放落户进度安排。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全面放宽;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完善积分落户,并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其实,这样的开放落户要求,已不是第一次提出了。近几年来,为了推动户籍改革,从历年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到《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做了多次部署要求。
之所以多次发文推动开放落户,从户籍制度改革的角度看,原因很简单,让民众可以更加自由地迁徙,让劳动力更自由的流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打通内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伴随的人口迁移,造就了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但一方面,人户分离给民众带来了巨大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服务以户籍为发放依据,导致教育、医疗等资源无法均等化地惠及那些在城市打拼的流动人口。
全面放开放宽落户之后,经常居住地就可以登记户口,真正实现“户随人走”,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城市的公共资源,更公平合理。他们对于大城市,也才会有更多的归属感。
目前来看,全国的很多中小城市,已经实现了零门槛落户,大部分省份除了省会城市外,基本没有什么落户限制。这是户籍制度持续改革的结果,也反映了打破户籍坚冰的大势所趋。
当然也得看到,国家层面之所以多次发文,另一个原因在于,敦促大城市开放落户,彻底打破户籍坚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那些中小城市很多是人口流出,开放落户以后没有负担,而大城市外来人口多,降低落户门槛,意味着需要在公共服务上投入更多资源,比如建更多学校、医院,为更多的人提供养老保险待遇等,必定会带来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
但不管怎么说,人户分离造成的割裂,造成的市民、非市民的待遇落差,本身就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再者,自由迁徙本该是基本权利,不合理的落户限制,抑制自由迁徙,也是在抑制经济活力。尤其是在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劳动力价值凸显,大城市更应该主动为之,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来吸引人口,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至于“城市病”问题,其实也不用担心。事实上,这次《方案》就特别提到,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所谓“瘦身健体”,其实是要求城市的空间和产业规划更合理,发展质量更高。比如加快郊区建设,或者通过都市圈向周边城市进行产业、人口迁移等,能有效避免人口的过于集中。
长期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必将形成一个更加宽松的人口流动格局,这要求大城市对流动人口敞开怀抱,而不是一纸户口将其拒之门外。当民众自由迁徙的权利全面落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进一步推进,更顺畅的人口流动,才会让经济更具活力。(熊 志)
(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2022年网络评论‘创四优’竞赛活动”征集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