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 梁天天)在厦门鼓浪屿的街头,有一家珠绣店铺,里面晶莹华丽的珠绣作品吸引着不少游客。本期《匠心坚守》非遗传承系列节目来到福建厦门,带大家探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珠绣。
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堂上三千珠履客,中百斛金陵春。”珠绣起源于唐朝而鼎盛于明清时期,相传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位华侨从海外带回一些有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厦门的民间艺人看到之后深受启发,开始在鞋面上绣出各种中式图案。从那个时候开始,厦门珠绣就流行了起来。
厦门珠绣采用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闪亮夺目的电光胶片,用针穿引,运用多种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其表现内容丰富,因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尚的点缀。构图严谨、密不容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
一幅珠绣挂图,仅设计画稿就需要至少一个星期,两名师傅共同绣制,又要耗时将近一个月,为保证画面的效果和艺术性,一幅挂图最多要用到数十种颜色的珠子。厦门珠绣荣获过多种奖项,也在众多文化活动中参与展示。2021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厦门珠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17岁时便进入厦门珠绣拖鞋厂当学徒,后到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水彩画专业,毕业后继续回到鞋厂从事珠绣设计工作。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艺的冲击,曾辉煌一时的厦门珠绣拖鞋厂也停产关闭,珠绣工艺一度濒临失传。因对珠绣割舍不断的情怀,为了技艺不失传,2008年开始,谢丽瑜老师与当年的几位同事决定再度拾起厦门珠绣的这门技艺,从此投入到珠绣工艺的振兴事业中去。
这一颗颗落地的玻璃珠子,就像一个个落地的玉珠。它们看似平常,可经过谢丽瑜一双化平凡为神奇的巧手,一针一线灵活起落,一个个绣缀着世间万物的刺绣珍品就此诞生。谢丽瑜擅长在珠绣的设计创作中融入水彩画的色彩运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各种珠子材质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珠绣工艺语言。除了传统的珠绣样式,谢丽瑜在珠绣工艺的设计形式上做了创新,她打破了原本只局限于珠绣拖鞋鞋面的传统设计,延伸到珠绣挂图、挂包、服饰的设计上。这些贴近生活的设计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不错反响,使厦门珠绣成为厦门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小小珠子,绣出了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美的背后,是厦门珠绣艺人们百年来的智慧和心血。延续珠绣的故事,守护传统文化的 “根”和“魂”,让厦门珠绣在天风海韵与诗意历史间,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