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非遗在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绽放出迷人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的有关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玉树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突出生态资源,注重区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不断夯实,有力保障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自2017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在玉树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组织领导下,玉树州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展示、传播和交流活动。
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全州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名录12项,省级名录49项,州级名录310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1名,省级传承人39名,州级传承人101人,市县级传承人199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较早颁布了《玉树州石刻保护条例》,印发《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六项制度,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力不断增强,助推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
积极推动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非遗整体保护纳入《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玉树州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创新举办“天堂印象·梦幻玉树”“三江之源·圣洁玉树”等品牌打造项目。开展了“康巴人巡游-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加强了玉树地区非遗资源普查。大力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积极融入国家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成功助推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荣膺国家级保护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行动,推选“青绣”典型6个,指导认定省级“青绣”非遗工坊1个,培育企业5个,引导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公司+农户”等模式,吸纳群众就近就业,推动助力乡村振兴,让一批非遗项目成为群众富口袋的好帮手。
2020年至2022年,结合实际着重抓藏族舞蹈之乡申报,玉树州先后被授予“藏族舞蹈之乡”“藏族舞蹈采风创作基地”称号,玉树藏族服饰、泥塑、金属锻造、嘛呢石刻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带徒传艺6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共10批800余人次。藏陶、藏刀、毛毡、泥塑、嘛呢石刻、唐卡、藏香等民族手工艺以及藏药、曲克安达等制作、经营、销售呈现稳步提升。按照一县一品牌的思路,设立了玉树市新寨嘉那嘛呢石刻传习基地等7所文化传习基地,组织开展了传承场所挂牌命名工作,共新增挂牌并命名赛马传承基地、传统歌舞传承基地等非遗传承基地77家。推动曲麻莱县开展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体验区、体验馆建设,设立31处体验区(馆)。
措施不断改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开展记录工作和分类保护。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记录,完成非遗普及读物编撰出版。实施“青海文化记忆工程”记录项目摄制工作,香达藏纸、玉树卓舞、仲达伊舞等项目陆续进入数字化档案记录工作。玉树武士舞(锅哇)入选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源库。加强非遗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组织开展三江源传统文化艺术节等州级节庆活动,加大对市县级传统节庆及项目的扶持引导,加强各市县轮值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展演、体验、传习等活动,打造了非遗演出、非遗购物节等一批精品活动。推动主流媒体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丰富传播手段。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玉树州共举办20余期培训班,直接培训1500多人次,延伸培训2000多人次,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州十三所中小学成立了玉树民歌、玉树卓舞、玉树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队,中小学课间操全部由民族舞蹈改编,并积极参加省内外校园歌舞比赛及州、县级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此外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青绣”“藏棋”“唐卡”“藏文书法”“藏医药”等各类非遗项目进校园,实现了校内传承和校外宣传的有机结合。
自玉树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玉树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举全州之力从机制、政策、资金、人才、考核等方面,明确了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保障措施。通过文旅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制定了《总体规划》的实施细则,《总体规划》于2018年8月初经州级专家组评审,2019年8月29日顺利通过省级评审。目前,玉树州正积极对标国检标准持续做好四级非遗名录完善工作,制定国家级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工作方案,全力备战国家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