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卫清
农家书屋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粮仓”,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发动机”。近年来,在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推动下,各地行政村基本上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但在农家书屋的使用上,依旧存在不少短板:有的有阵地、缺人气,门可罗雀;有的图书种类单一,难以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开放时间不对头,没有贴合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时间表”,造成“开放的时候没人看,想看的时候没人开”的怪现象……说到底,农家书屋的书香味飘得不够远、不够好,在以优质的服务凝聚群众、更好提振农民“精气神”方面还需再“加把力”。
要让农家书屋的书香更飘远,立足“农”字是根本。扎根的是农村、服务的是农民,这是农家书屋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让农村的人员构成、群众信息接收度、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立足农村实情,把握农村发展趋势,把脉农民文化所需所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升书屋的利用率。如在图书种类的供给上,贴着群众的需求走,在自然灾害预防、特色种植养殖、健康教育等方面多一些倾斜,提高农家书屋出版物配备的针对性、适用性、可读性,让群众想要看、喜欢看、需要看;如在开放的形式上,针对农民居住地分散、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特殊情况,不妨将固定书屋与“流动书屋”相结合,定期开展“图书漂流进村入户”活动,或者以自然村居为单位,利用闲置场所建立“微书屋”,定期更换书目,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百米”,让群众能随时阅读;当然,针对农民白天田野劳作、夜间休闲的生产生活规律,不妨把开放时间灵活调整,适当延长夜间时间段,让群众休闲文娱更富弹性。
要让农家书屋的书香更飘远,科技支撑是“亮点”。场所是静态的,但信息供给可以是动态的。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农民群体触网融网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探索运用数字管理技术,让农家书屋更“智慧”。一方面,在场馆的建设上,蹄疾步稳地推动县镇村三级公共图书一体化数字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让农家书屋变成线上图书馆,盘活公共图书资源;一方面,要借助“云课堂”“云资源”,针对农民所需,开展创业创新、种植养殖、健康养老等“屏对屏”教育培训,致力弥补城乡的“知识鸿沟”。此外,各地的图书管理员不妨多点巧心思。将农民感兴趣的知识、所渴望的技能录好小音频、小视频,借助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信手段,推送至广大农民群众手中,依托光电声影等多种手段激发农民的求知欲,将更多的人“引流”至农家书屋。
要让农家书屋的书香更飘远,拓展活动是关键。有人气,才有生命力。要让农家书屋发挥出聚智聚力之功效,必须要在提升人气想办法、谋思路、出对策。首先是阵地建设要发力,做好统筹规划,将农家书屋、村史馆、文体广场、乡村戏台、文体活动室等文娱活动场所一体建设,构成功能全面的文化矩阵,让村民想来、爱来;其次是管理创新上要发力。探索建立“积分制”,即根据村民阅读的时长、借阅书目的数量等指标,构建“积分奖励”制度,让村民既享精神“食粮”时,也能享受一些物质的小实惠,双管齐下,将阅读化为村民的内生动力;再次,要在服务供给上要加力,不仅要加大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文化供给,而且要发挥好农家书屋的“连心桥”作用,经常通过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交心谈心,让农家书屋大门越开越大,人气越来越旺,书香味也飘得更长、更远。(徐卫清)
(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2022年网络评论‘创四优’竞赛活动”征集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