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赣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明湖爱心社 熊贻淼
“穿越过山丘与河流,将温柔善意送达,纵然身处黑暗之境,也一样憧憬美好未来,愿孩子们的生命中,都有音符流淌,书香漫漫,都要肆意生长,坚持信念,在爱意蔓延之日,让我们将爱凝结成雨露,去滋润每一颗小小种子。”——大学生明湖爱心社。
从2008年至今,大学生明湖爱心社已走过十四年风风雨雨。十四届风雨兼程,十四载艰辛助学。在这14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明湖人,用爱心富饶的部分,抵挡迎面而来的风;用善意传递的本质,守护山村留守儿童健康生长的路。我们“翻山越岭”去支教,用一封封手写的信去温暖一个个孤寂的心灵,我们手织一条条围脖带去冬日的暖阳,脚踩大山一寸寸土地进行贫困生家访,我们将这最真实的善良与温暖传播给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与社会各界公益人士,再将筹集的一份份“爱”,凝结成雨露,去滋润每一颗小小种子。我们,一路生花……
一曲《爱因为在心中》,开启漫漫教育公益路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世界就像迷宫,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爱因为在心中》
2008年9月8日,在赣南师范大学明湖旁的春晖园里,欧阳森林带领20多个青年大学生怀揣着公益的初心和信念,成立了大学生明湖爱心社,将一份份小爱凝聚成了大爱。2012年4月,以周亮华为代表的发起人,正式启动“蒲公英助学计划”项目,也因此开启了我们的漫漫教育公益长路。周亮华说:“‘蒲公英’发起最根本的原因是小时候成长的经历和赣南部分贫困山区的现状。虽然我们是90后,但90年代的我们也经历了贫困的生活和各种困难。因为经历过,所以理解;因为有这个平台,所以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2年2月,第一代的明湖人走上了首次外出调研的路——距离学校139公里的兴国县古龙岗镇江夏村,走在去村小崎岖的道路上,对着一座座大山,一行人心中承载的是无法言明的感伤与迫切援助的激情。四个多小时行程的疲累在这样的心境与环境中烟消雾散,只剩下对孩子们的关心与爱护。山区失学及留守儿童生活的窘迫、亲情的缺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让这一行人为之动容。回到学校后,第一代明湖人开始着手实施筹资捐赠助学计划。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工作,我们组织了“可利用资源回收”“爱心义卖”“慈善晚会”等一系列活动筹集善款,收获了第一批善款,共计14806.5元。
图为志愿者家访
在计划重新启程前往江夏村的前几周,我们又开始思考,除了带给那些山区孩子物质上的援助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对,支教!满怀着希望,我们重新踏上了前往江夏村的路。温暖湿润的风将孩子们的梦想播送,伴着布谷鸟的鸣叫,我们来到了江夏小学。在这里,我们举行了捐赠仪式,为前期调研确定的贫困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开展了首次支教活动。第一次走进教室,觉得“老师好”这句问候特别好听;第一次上课,有点紧张,下了课,发现自己的手心全部都是汗;带孩子们阅读科学类书籍,他们又好奇又激动地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听孩子们说,想去海边看看日落;和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家乡的美食;给一个女孩编了头发,第二天全班的女孩子都拿着皮筋来找我们;教孩子们唱歌,听他们稚嫩的歌声流淌在乡间;离开学校时,孩子们站在校门口不断向我们挥手,和我们约定,明年再见……这是我们支教志愿者的日常,也是他们记忆中最闪耀的瞬间,然而,让志愿者们最难忘的其实是那一群淳朴天真、乐观向上的孩子。他们和我们抑或是城里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聪明、善良,对于这个世界同样充满好奇,虽然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那个骑脚踏车40分钟就可以环绕一周的地方。而我们希望帮助他们成为那少部分人,去看见阳光未曾踏足的地方,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图为支教志愿者在上课
从2012年至今,我们曾经多少次跨越山海,走进乡村,小小的教室里,闪烁着一双双动人的眼睛。10年里,大学生明湖爱心社已累计招募两千余名助学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约10000小时,从赣南兴国山区到赣县山区再到南康,明湖志愿者留下的足迹遍布赣南山区,我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善意温暖心灵,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用双手托起无数孩子的希望,成为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公益接力——成就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无论在任何时候,从事任何行业,我们都要像蒲公英一样,在成就他人中成长自己,不断地奔赴更远的远方,实现我们的终身成长。”——第六届明湖爱心社外联部部长王晚霞
2012年,王晚霞进入赣南师范大学,成为了大学生明湖爱心社的一名外联部委员。外联部作为爱心社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承担着拉赞助、寻求社会各界商业合作的重要工作,也是蒲公英助学计划筹款的重要来源中介。经过一年的锻炼和成长,王晚霞顺利成为了外联部部长,也成为了爱心社拉赞助、与校外沟通合作的一把好手。
如今的王晚霞,将自己的满腔热情交付给了讲台,以笔为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去南康一所贫困小学资助贫困生时,孩子们在看到赣州城市宣传片时,那种好奇、渴望、惊讶的眼神在我心中一直萦绕。这可能也是我在上海兜兜转转,尝试各种职业后最后选择当一名老师的内在动力吧。”
一份公益初心,却为之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了设想。2019年夏天,王晚霞就一直力图通过她自己在教育上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在上海从教的四年中,她和她的第一届孩子们一起跨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一起克服了很多矛盾,也探索彼此交流的最好方式,更是在教育教学中互相成长和成就。从最开始问题重重的小萌新,到不断培训、交流、实践、思考,慢慢形成她自己的教育方式,王晚霞觉得对终身学习的坚持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直是她的助力。王晚霞从这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明白了了解学生心理以及唤起学生学习动力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也通过参加各类心理培训不断地精进自己对于学生心理的认识,努力尝试做他们的合格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教育传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困境是一种磨难,当你不能如愿时,也一定要做到积极面对,尽力而为,美好的未来总是在你奋斗之后拥抱你,希望你们即使身处窘境,也要志存高远。”——大学生明湖爱心社第一批受资助学生邹芳芳
2012年3月2日,我们的助学支教志愿者来到兴国县古龙岗镇江夏村的江夏小学,对江夏小学的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和助学帮扶,邹芳芳便是这一批资助学生中的一名学生。当时四年级的邹芳芳带着志愿者,走上了那条她已经独自走过了无数遍的回家的山路。那一天,田野的雾气、瑟瑟的竹林,都像是在随着她一起欢呼雀跃。那个春天,短暂的相处与志愿者的陪伴在邹芳芳的心里温存了很久,也是这一次,她认识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志愿者姐姐——曾琴。那时候的她也许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与一个相处了不到一天的姐姐有这样深的联系。
曾琴姐姐在那天后给她留了电话,回校后还给她寄了信和她们的合照,而那封信和那张合照,她现在仍保存完好。在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她和曾琴姐姐因为联系方式的变更断联了一段时间,直到在她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志愿者回访,邹芳芳通过我们的志愿者才重新联系上了曾琴。到现在,邹芳芳仍与曾琴学姐保持着联系。山川是坚固的桥梁,抵挡风雨的浸泡,爱心是真实的拥抱,将温暖铺满遥远的角落,通过信件和照片传递的小小心意,在未来的道路,依旧将日子照耀得锃锃发亮。
“那时候还小,虽然家里困难了点,但也不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个时候的孩子都非常淳朴天真。”回望自己小学的生活,邹芳芳很感慨。上了初中后她才慢慢感觉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学习课业紧追慢赶却少有起色的压力、家庭贫困的现状,都让她陷入了自卑,也因为如此,不太理想的成绩让她在初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她心底扎了根,也许是因为曾经唯一在语文课堂上大声夸奖她朗读课文的康老师,也许是因为曾经给她带去知识和温暖的支教志愿者,也许是因为曾琴姐姐的引导和鼓励,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相信,教育传承的意义,星火燎原的价值,都在邹芳芳人生的选择中得到了体现。
正式成为幼儿教师的邹芳芳,选择回到了家乡,在附近的乡镇幼儿园任职。在一年又一年的教育实践中,她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和不易。每天看着一个个天真幼稚的小孩子能在她的陪伴下一点点成长,这种幸福感任何物质都换不来。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她总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那些长久的尘封、被否认的,独属于她自己的珍贵特质。但做任何事也都有它的不易,必须时刻关注心智尚未成熟学生的要求、矛盾的调解、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支持、下班后随时为家长群里的消息待命……就职后的许多事情都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新的定义,也更加明白了成为一名教师的不易与责任。为了充实自己的学识、能给更多像她一样的乡村学生带去一点好的影响、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民教师,邹芳芳离开了工作岗位,选择重新捧起书本为自己的梦想添油续航。她参加了成人高考,并将于2023年毕业。对于今后的职业规划,她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学习,最终能成功进入江西师范大学接受高等师范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为国家教师事业做贡献的人民教师。谈到社会资助与公益,她认为这就是爱的栖息地,也是每个贫困山区儿童不畏风雨的家,应该成为社会公益的延续,而她自己作为曾经受资助的对象,也太需要感谢一些人一些事。
图为邹芳芳在任教中与学生的互动
教育与公益,育人与助人,大学生明湖爱心社一直在出发,我们没有归途也不惧风雨,我们秉持初心,也将续写我们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教育故事。让我们在黑夜里,点亮一颗星星,照亮希望的前方,守护成长;让夏日热烈的阳光,送去一个拥抱,传递善意的温度,陪伴成长;再艰难的境地,也会有花朵盛放,愿所有的孩童,都能在温柔与爱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