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大连大学建工学院建筑学教师 姜立婷
爱岗敬业 深耕教学结硕果
我已经在大连大学工作32年了,选择“老师”这个职业作为我终生奋斗的目标,觉得既光荣又神圣。近十年,我先后承担6门理论课程和4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每个学期都是超负荷工作。虽然忙碌,但是只要站上讲台,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目光,就会立刻充满了电,开启滔滔不绝的“讲课狂魔”模式。我的教学理念是“用人格、爱心、知识引领学生”,我很享受讲台带给我的快乐,那是一种被崇敬、被信任的满足感。课前我会进行教学流程设计与场景设计、准备素材,课上用多种教法保持课堂活跃,将枯燥的工科知识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引经据典、重点突出、风趣幽默,形成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有句话说得好:“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我用自己的敬业、专业和关爱让学生爱上课堂,学生们曾说“听姜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也因此,我曾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2019、2021年两次获得大连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质奖,多次获得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多年来我潜心教研、学习不止,先后主持与参与省级教研课题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4部。作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负责人,我带领团队创新教学思想,积极推行“三阶、三程、一度”教学模式,将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同轨并行,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工程师的使命感和爱国精神。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2019年,该课程入选大连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我主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获得2020年辽宁省首届优秀教材奖,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效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潜心育人 课程思政成典范
作为师者,我特别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职业道德教育是工科教育的重中之重。早在2006年我就开始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了土建类学生要以“责任、实践、价值”维度为目标体系,希望能将课程的智育目标与德育目标深度融合。经过多次研讨和探索,确定了以职业道德为约束、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职业操守和将中国传统文化、大国匠人的人文情怀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追求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精益求精、物尽其美的工匠精神。
按照这个目标体系,我带领教学团队挖掘教学知识点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在日常教学中,精心挑选与分享优秀案例,也会讲讲自己作为建筑师曾经设计完成的工程项目的成功与不足,以达到科学精神教育目的。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中国建造之伟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发现建筑的理性之刚、艺术之美,帮助学生获取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在实践环节设计和开展了“发现美-城市微环境设计”“既有乡村农宅改造设计”“疫情时代的校园建成环境再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自主选题,接触社会、体验民生,将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热点、美感美育人文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巧妙使科学知识与“思政”元素交融,最终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触动学生心灵。2021年《房屋建筑学》获批大连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4月我面向全校做线上示范教学,推广“课程思政”经验,对全校教师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重视实践 引领学生攀高峰
创新与实践永远是工科生成才的必经之路。2016年我成立了个人工作室,累积吸纳300余名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习培训活动,定期邀请建筑师、一流大学教师、优秀校友走进工作室,为学生们举办专业讲座、分享工作中的趣事,让学生开阔眼界、埋下理想的种子,让创新精神扎根于心、付诸于行。学生们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创项目、专业竞赛、建筑创作等活动,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我们的团队从懵懵懂懂逐步成长为一支知识点全面、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团队。我指导学生完成2项国家级、5项省级、多项校级大创项目并以优秀的成果结题,带领学生参加20多项省级以上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得“全国斯维尔BIM大赛”一等奖等几十项优异奖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0余篇,我的工作室3次获得学校“优秀工作室”称号,学生们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激发潜能,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经过后续学习,他们在考研、就业方面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勇于创新 专业建设谋发展
时光回转到2013年,那时我还担任着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工作。当时的建筑学专业师资紧缺、教学硬件落伍,专业特色不明显,在省专业评估中排名倒数第二。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入口”和“出口”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凝练专业特色势在必行。恰逢当年学校要对2014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借此我带领教研室骨干教师,到省内高校进行调研取经,并找到国内外多所高水平大学的培养方案进行充分研究,经过和主管领导和同行的多次讨论,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具体办学情况,大胆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创新性地设计 “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教学框架体系,以“4+1”培养进程凸显专业特色;在教学中推行“整班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及特长发展;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节点,搭建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诉求。2014级培养方案修订受到学校主管领导的好评。
在这之后,我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先进教学思想、钻研教法、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年,不足10人的教研室共申报及完成18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我主讲的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教材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起到模范示范作用。为解决省外教学实践基地不足的情况,2016年7月我与学院领导一起顶着酷暑奔赴北京,签约了2所高水平省外教学实践基地,填补专业建设又一项空白。2019年与同事一起和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高校建筑学联盟”,吸纳省内11所高校加入,并以联盟的名义连续四年举办了“省内高校建筑学联合毕业设计”,成为我校首个参与联合毕业设计的专业。
多年的付出与耕耘,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专业和团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和一流业绩,迈上新台阶。我作为带头人的建筑学团队荣获2021年“大连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建筑学专业在2020年省专业评估中从原来的倒数进入到前40%。毕业生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考取“双一流”大学研究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到10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过去的十年,我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收获了成功与喜悦;未来,还将继续砥砺前行,谱写更美好的育人之歌,定不负这一生的连大之约,定不负大连大学的学生——我的“莲子”们,用他们的优秀给予我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