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柄竹刀一双手,以竹子为主原料,二次染色后,用竹刀切成条状再灵巧地破为三段,再经编、刷、晒、织等33道工序,一顶美观实用的客家凉帽制作而成。
▲凉帽成品
2023年1月1日,龙岗区将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随着这个特殊节点的临近,“龙岗”的网络热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生活在龙岗的热心市民致电本报,“翻出了在龙城广场的照片,当年还是个小屁孩”“我老爸92年来龙岗工作的工作证,算不算个老物件?”龙岗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官贤则向本报记者发出邀请:“客家凉帽,你一定要来感受下!”
做凉帽,先“看天”
客家凉帽是客家妇女佩戴的头饰,采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制而成,中间形成镂空,外形呈斗笠状,帽檐四周缝制宽布条,顺着帽檐自然下垂。客家凉帽的款式简洁大方,环保轻便,防雨、防尘、防晒,同时兼具飘逸潇洒之感。
深圳市甘坑社区凉帽村就是以这项古老民间工艺命名的村落。史籍记载甘坑人制作凉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位于甘坑村凉帽小区的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里,张官贤向记者展示了凉帽的制作过程。
▲张官贤介绍,凉帽村的名字也是源于以前村里的大型凉帽厂,在凉帽厂后山有几百亩“单竹”,这种竹子竹头竹尾一样粗大,节间长 1米多,非常适合凉帽制作。
早在1972年,张官贤就作为学徒进入了凉帽厂工作,如今从事凉帽制作已有50年时光。“这个手艺要学全学好,不下个几年苦功夫肯定不行的。” 张官贤说,做一顶好的凉帽。首先要学的不是上手,而是看“天”。 如果早上起来是个大晴天,那大概率是“北风天”,如果“云头有点黑”,那就很可能是“南风天”。“南风天”空气湿热,凉帽的重要原材料竹子,在南方的梅雨季节非常容易发霉,这种情况下就要把整段竹子放进仓库,用电暖扇烘烤,以防过度潮湿。对于上色后的竹子和刷完桐油的竹帽来说,大量的阳光直射也是颜料快速凝固的关键,“所以阳光充足的夏季,正是制作凉帽的好时间。”
▲上色状况良好的“靓竹”是凉帽成品完成后纹路美观的关键,凉帽上的花纹多为“峨眉花”“满天星”两种,在制作中,手艺人会用一条条小竹片纵向排开,再将一条竹片交叉横向排开,按“井”字型重复编制。不一会,一顶客家凉帽的雏形就呈现在眼前。
客家凉帽的结构看似简单,制作技艺却十分繁复。全部手工制成,需要经过破竹、咬篾、撕篾、织笪、扫油、剪边、立头、夹帽、扎藤、褶布等33道工序,一顶客家凉帽才算被完整的制作完成。
▲褶布缝线一般是凉帽最后一步,凉帽的“凉”字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黑褶布来挡住烈日直射
在每道工序中,都蕴含着老匠人的经验和用心,例如破竹纯靠感觉,能用竹刀切分出相差不超过1毫米的竹条,撕篾时配合甘坑村祖传绝活咬篾,可以把一根细细的竹条切成一半的宽度之后再分成另一个薄如纸片的一半。这样织出的“凉帽顶”竹篾均匀、轻巧,竹的原色好,花纹图案多变。
“传承+发展”,凉帽“热”起来
龙岗建区30年,农村早已城市化,不用下田耕作,戴凉帽的人也越来越少。同时由于耗时长、工序多、成本高等原因,会做客家凉帽的老工匠也越来越少。张官贤坦言,他也担忧过制作凉帽的手艺可能会从他这一辈开始失传,好在近年来,政府开始把非遗概念引入了“传承+发展”,如今客家凉帽作为龙岗的一个文化IP,正在走出更多的传承新路径。
在凉帽小区,张官贤收了张锐铮和诸宜香两个徒弟,凉帽制作也作为一项课后实践课程向周边的学生普及,“小娃娃们都好喜欢。”在新的传承方式中,见证了深圳客家文化传承、龙岗建区三十年岁月的凉帽,正在重新“热”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将举办的“龙岗建区30周年成就展”上,客家凉帽也会作为一张龙岗非遗文化名片展出。同时,“龙岗建区30周年成就展”还在继续征集展品,如果您的家里也有着一些记录着龙岗30年发展历程的珍贵老物件,欢迎联系我们,一同让它重焕光彩。
投稿入选展品将有机会出现在“龙岗区建区30周年成就展”中,成为龙岗30年发展变迁的最佳见证和有力注脚,同时可获由主办方颁发的“龙岗区建区30周年成就展”参展证书。
征集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755-28948258,18823813932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朱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