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本溪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吕阳
连续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随着我的一声“请进”,一个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站到了我的面前。就在我猜疑之际,孩子的妈妈面露难色地开口说:“老师,我们是来报道的,我家孩子小孙,今年11岁了,他患有脑发育迟缓,语言、动作、智力都受到影响,在家休了半年学。希望您能够接纳这个孩子,让他也能接受教育,我们不求他学会多少,只想他不再孤单,快乐成长。”家长说完,拿出了一份医院诊断证明,诊断结论是脑发育迟缓。
听着孩子的故事,心底不由得掠过丝丝的怜悯与同情,但我知道,怜悯与同情无法帮助他,他需要的是帮助与改变,我知道,他的到来,注定会让我的工作受到挑战,可我依然不想放弃,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都值得被爱、被尊重,我只想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融入这个班集体。
辅导小孙做数学当堂作业
第一天上课,小孙就按耐不住了,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课,无法回答问题,完成不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在课堂上还会有异常表现,如往桌子下面钻,坐在地上,书包接二连三地掉在地上;用铅笔尖挖耳朵;吃饭时勺子掉在地上,就用手去抓饭;下课了,一步不挪地守在自己的座位上,也不上洗手间……
开学没几天,我就淹没在滚滚而来的各类事件中,小孙同桌的家长强烈要求我给孩子调换座位,无论我如何沟通都无效。最终,小孙和我做了同桌。我知道,要想使小孙对我卸下心理防备,我就得走进他的心里。在教室里批阅作业,找机会与他聊天,逗他,跟他讲讲故事,带他逛逛校园,领他上洗手间……经过一番不懈努力,我终于走进了他的世界。
他的进步越来越大,也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他特别喜欢做手工,每个周二的手工课,他都会早早地准备好手工材料,期待着老师的到来;下课了,仍然沉浸在手工的世界里。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每次看到他的手工作品,我都毫不吝啬我的表扬。恰如其分地表扬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也只有在手工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一点自己的闪光之处以及安慰吧。
小孙被评为“进步之星”
之后的一整个学期里,他连续几个月被评为“进步之星”,我原本还乐观地以为,无论是同学,还是他们的家长都已经淡忘了小孙的“黑历史”,开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孩子了。没想到,第二学期开学没几天,重新调整了座位后,家长的意见接踵而至。
于是我找到小孙了解情况,但是这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一边摇头,一边重复着“我不知道”。我告诉小孙我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并没有要批评他的意思,这孩子才慢慢止住了眼泪。
把他送回教室后,我又请来了他的同桌小包。她支支吾吾地告诉我,是因为小孙上课不听课,小动作不断,而且还自言自语,让她很烦。放学时,还要帮小孙收拾书包,同学们都戏谑她是小孙的私人保姆。
同桌小包辅导小孙读英语
我首先肯定了她的付出,夸奖了她的善良,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小孙很多的帮助和照顾。我告诉她我很理解她的困扰,也许她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说想把这件事情放到班级里讨论一下,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她点头。
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了我们班的惯例,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都会开个微班会,邀请孩子们参与进来,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午休时,我和孩子们聊了起来。我把我和女儿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前几天,我女儿跟我讲,他们班有个同学跟其他人‘很不一样’,他总是打人,还听不懂话。因为他‘很不一样’,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作为妈妈,这个时候我该对女儿说些什么呢?”
“如果他动手打人,就告诉老师,老师会狠狠惩罚他的。”
“让自己的家长找他,让家长教育他。”
“远离他。惹不起,躲得起。”
对于孩子们的建议,我没有立即给出反馈,而是把这些建议一条一条罗列在黑板上。
“谢谢你们的建议!其实这些话也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过。可是我是一位妈妈,所以我不禁想到了那位‘很不一样’同学的妈妈。当我再想到这些建议时,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我们前段时间刚学过毕淑敏的《将心比心》,那我们就试着将心比心一次,想一想,这位母亲会希望我对我女儿怎么说?”说完,我把“将心比心”四个字,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有难度的。为了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我把难题抛给他们。班级的价值之一,就是让班级成员在群体交往中实现发展。针对班级中像“究竟该如何与小孙相处”这样真实而有共性的问题,把问题交还给班级,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在真实的主体参与中,通过个体思考和群体合作来引发新的思考和收获。我相信这样的收获,才是真实而深远的成长。
孩子们四人小组开始讨论起来,那一个个小脑袋瓜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五分钟后,孩子们讨论的声音渐渐轻了下来。孩子们纷纷举手了。有孩子建议:“可以提醒他遵守一些规则,这样就可以玩到一起了。”还有孩子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要总盯着他哪里不好,他也有自己的优点的。”……这一次,我用绿色粉笔把建议一一呈现在黑板上。“如果这位同学的妈妈能听见你们如此友善的话语,她一定会很感动,感谢你们的宽容和大度!”
我又指着那一行行板书:“宽容待人的同学们,请一起再看看,这里的哪些建议会让那位母亲觉得很受伤?就请你上来把那些会伤人的建议擦去!”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几个受邀的孩子健步冲上来,争抢着黑板擦,要擦去那些字。
当黑板上那一行行伤人的建议被一一擦去后,我如释重负。再看孩子们,眼角分明也都是上扬的。到此,我相信对于小包,包括和小包一样对小孙有着别样眼光的孩子来说,也许多多少少会通过我女儿的故事有一些代入感和一些观念上的动摇。但,这样的动摇,依然只是表层的,即便观念上认同了我,但当面对小孙的小调皮时,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又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和行为。
于是,我跟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当时对女儿说的——“他是和你们‘不一样’!那些看起来和你们‘不一样’的孩子,背后也有跟你们‘不一样’的疼痛:他们往往自卑,又往往在班级里没什么朋友。但他们其实和你们‘一个样’!他们一样渴望被关注,一样渴望友情,一样渴望被尊重。所以他们就会采用你们看起来‘不一样’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来证明他们跟你其实‘都一样’。其实这些‘不一样’的行为,恰恰是他们缺爱的表现。”
这些话,我那天说给了我的女儿听,今天,我觉得也很有必要说给我的孩子们听:“所以,我建议女儿主动去靠近他,主动和他做朋友。第一,因为他需要朋友,而我女儿是个阳光热情的孩子,她有能力也有精力用友谊温暖他;第二,在尝试跟他做朋友过程中,我女儿需要学习如何与‘很不一样’的人好好相处,这些技能是将来适应社会的神助攻。所以,与其说是我女儿在帮他,不如说是他在帮助我女儿成长。”不过,我还告诉女儿,“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着保护自己。有时,那个 ‘很不一样’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和他发生肢体冲突,我们要尽快告诉老师。”
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最终,我没有再联系家长解释什么,也没有调换孩子们的座位。我只是最后和孩子们说了这些话:“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是一个班级的宝贝!”
特殊儿童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更是一场考验,在与这些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双方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彼此的善意,感受到对方对生命成长的期待,我们不断地解读生命的意义,探索他们的内心。也许他们会遇到很多我们不敢想象的人生困境,会提出很多我们无法解答的人生难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困境之际,我们愿意伸出双手帮助他们,教会他们去爱,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真情。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这些与他们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对生命不一样的思考,而我们的成长经历、对待生命的态度也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他们,这是教育互相影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