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子弹成功爆炸前后,毛泽东主席两次提出来:“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制造氢弹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当时国外文献上几乎只字都未透露这方面的资料,要完全靠自己探索。
在氢弹研制突破的过程中,王淦昌更是忙碌,从核材料部件的研制,到产品设计、爆轰实验、物理测试等都要过问;研究室、车间、实验现场、试验基地,他都要去。他要求大家要像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那样严谨细致。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一架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当量330万吨,巨大的火球让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了法国前面,从此迈进了世界核大国家的行列。
两弹元勋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专家。核科技工业系统受到表彰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有11位功臣。他们在拼搏奋斗中培育和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
于敏 (1926-2019)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突破、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等领域解决了大量关键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淦昌 (1907-1998)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研制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参与了原子弹、氢弹研制,领导并组织了我国第一、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一起提出并促成了国家“863”计划。
邓稼先 (1924-1986)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一代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我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朱光亚 (1924-2011)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核武器事业初创时期,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他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自良 (1917-2008)
物理冶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应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能宽 (1923-2016)
金属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治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光召 (1929-)
理论与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理论研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领导并参与了爆轰物理、辐射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核武器预研和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三强 (1913-1992)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人才推荐和组织协调者,他选调优秀人材,组织联合攻关,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第“两弹”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组织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 (1909-1968)
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程开甲 (1918-2018)
核武器技术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彭桓武 (1915-2007)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理论物理和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