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一开始大家在远远的沙滩上堆个沙丘,接电缆、插雷管,一炮一炮的打。后来每次“打炮”时,实验部件就放在实验场碉堡附近,各种导线从3个碗大的洞口伸进碉堡内,联在控制设备、示波器和高速转镜照相机上。
为抓紧进度,试验人员经常是第一个试验部件刚刚炸过,硝烟还没散尽,便带着另一个部件冲上去,接好电缆、联好导线,接着打第二炮。白天王淦昌和同志们一起成了“土人”,晚上又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实验元件再改进、再设计。
随着“插雷管”“撤场”“起爆”等一个个口令的下达,场地上硝烟滚滚,而碉堡里面的示波器则记录着爆破的结果。王淦昌先后提出的“炸药透镜法”“真空浇注法”“泡沫法”和从德国杂志上借鉴的“综合颗粒法”等都取得了成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淦昌等人大大小小打了上千炮,才基本掌握了内爆的规律和实验技术,这才闯过了研制原子弹的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