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创建城市环境大脑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北京人文、生态、经济、科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和谐宜居现代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北京市积极打造生态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经深入调研,我们总结现阶段生态环境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短板:一是生态环境监控能力不足;二是生态环境预警能力不准;三是生态环境决策能力不强;四是生态环境协同能力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数据驱动、科技赋能、业务流程再造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业务、数据、架构三个层面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城市环境大脑的“两个中心”,即城市环境大脑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与城市环境大脑运营中心(以下简称“运营中心”)来解决生态环境管理主要问题,实现顶设穿透、融合共享、科技赋能、流程再造的目标。
一是生态环境管理监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托数据中心,通过已有数据+扩展数据来夯实。构建环境大脑的感知体系,基本思路是“整合为主、新建为辅”,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生态环境态势感知体系。整合现有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5G等技术,搭建智慧城市环境大脑物联感知平台。统一监测监控数据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控配套设施建设,填补空白,全方位感知城市的大气、水、土壤、危固废、污染源等各类生态环境信息。通过数据上网、平台互认、实时共享,实现监测监控体系的互联互通,形成广域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万物多源感知体系,夯实“数据底座”。解决城市环境监测监控手段匮乏、布设密度不够、不能较大程度准确客观反映环境真实状况等核心问题,为生态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二是生态环境管理预警能力不准的问题,依托数据中心,通过环境数据+预警能力来提升。基于“动态监控,实时预警”,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监控预警体系。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分析、溯源分析、舆情监测等技术,整合趋势预测、风险预警、突发应急事件报警、碳排放预警、AI风险识别预警、信访投诉等功能,搭建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应急动态监控系统。利用时空遥感等高精尖技术,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源解析和污染治理对策分析,不断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实现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的动态监控、风险识别、问题发现、态势研判、实时预警,辅助政府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危险废物等的应急处置水平和响应速度。
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决策能力不强的问题,依托运营中心,通过预警能力+决策能力来加强。基于“时空决策,全新视角”决策指挥体系,利用大数据、AI智能分析技术对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结合时空遥感信息化、数字仿真等技术,构建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孪生。将环境趋势、研判分析、追踪溯源、风险防范、遥感识别等众多场景分析结果呈现“千人千面”的领导驾驶舱,加强正确的评估能力、精确的预测能力、准确的决断能力,应对环境应急突发事件快速的决策和统筹的规划。细化环境网格化监管、环境综合执法、环境应急处置、环境督查、公众服务等业务决策模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体,按照“摸清底数-精密监管-科学指导-机制保障”的工作模式,实现快速、精准、智能的决策指挥新格局。
四是生态环境管理协同能力不够的问题,依托运营中心,通过决策能力+协同能力解决。基于运营中心全方位掌握全域生态环境总体态势及潜在的问题,再造、优化基于技术架构和数据驱动的业务协同共治流程。通过实时、定时等任务的配置,快速推送环境质量数据异常、业务决策信息提高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可视化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及时将决策信息推送至相关平台,辅助各类环境问题的统一协同管理与快速处置,形成预警、决策信息业务逻辑构建统一的环境业务协同平台。将网格化监管、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环境督查、问题整改、信访举报等事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接收派发、任务协同流转、处置决策支撑、考核归档分析,打通跨部门全业务衔接流程,实现“发现问题-趋势研判-协同调度-快速处置-反馈评估”全闭环协同共治体系,最大程度地替代“人盯手扛”的传统工作模式,形成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建议加快创建城市环境大脑,形成“六个统一”的体系建设目标:统一掌控、统一预警、统一指挥、统一协同、统一考核、统一治理,助力建设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智慧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