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专题频道> 相约2022遇见最美冬奥城 延庆> 要闻 > 正文

让冰雪在这里燃烧

来源:北京日报2021-08-24 11: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今年四月已接受“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的考验。 本报记者 刘平摄(资料照片)

  还有不到6个月时间,北京将再次迎来奥林匹克的荣光。

  “尽管受疫情影响,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今年1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接受新华社连线采访时,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大加赞赏。

  奇迹俯拾皆是。“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冰丝带”等4个冰上场馆使用了当今最环保节能的制冰技术,成为奥运史首创;奥运会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给新时代北京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北京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习近平总书记曾四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4年多来,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指引下,首都冬奥建设者只争朝夕,开拓创新,克服疫情影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冬奥会8个竞赛场馆、8个非竞赛场馆和31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贡献了一份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北京方案”。

  山还是那座山

  2020年底,一只狍子误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被工作人员救出并放归山林。这让在小海陀山待了700多个日夜的景观工程师赵瑞勇十分惊喜,受工程建设影响,狍子曾一度在这里消失。

  除了狍子,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猴子、野猪等26种野生动物。小动物们回家了,延庆赛区的生态日渐修复。

  其实,早在2015年秋天,延庆赛区四大场馆动“第一锹土”前,一场护绿工程就已经开始了。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团队是率先登顶的团队之一。那时小海陀山上几乎没有可供攀登的路,张志翔和同事就绕道河北,从坡度稍缓的另一侧登顶。

  小海陀山最高海拔2198米,虽然路途艰辛,登顶所见却让张志翔大为惊喜。3500平方米亚高山草甸,就像一件绿色大衣,为小海陀山固水保土;深褐色的山区表土,蕴含着丰富的种子,滋养出小海陀山郁郁葱葱的一草一木……

  要保护好这一方青山绿水!除了张志翔团队,水土、生态专家相继前往赛区,一场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始了。最终,214万平方米、175处生态修复地块,落在了延庆赛区第一张建设蓝图上。

  一年后的深秋,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和一群冬奥建设者也走进了大山踏勘。他的手上还拿着散发着油墨味的场馆规划图。

  从山下徒步到山顶,紧赶慢赶也要5个小时。因为没有路,丁建明和同事们都是沿着沟壑砍断荆棘一步步往上爬。山里不能生火,大家自带干粮自带水,哪里能猫一晚就在哪里扎营。

  他们是冬奥建设者,也是生态资源的守护者。

  施工红线外用地坚决不破坏,红线内树木尽力保留,赛区内313棵树木被原地保护了起来,不能避让的就迁地移植。张山营镇建立了一个300亩的保护基地,将2.4万棵重点保护的树种和具有较高观赏利用价值的树木移植过来。

  海拔1800米以上的亚高山草甸进行剥离、过冬保存、回铺利用。土石方工程施工前,将地面15-20厘米厚的一层腐殖土剥离储存下来,保存珍贵的山地土壤和种子,造雪工程完毕后再回铺。高山滑雪赛道上下边坡和雪道面,也进行了绿色修复。

  春选苗、夏栽种、冬养护,赵瑞勇和同事们风风火火的步伐没有停下过。6年,他们完成了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这也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

  边保护边建设。在没水、没电、没路、没信号的艰苦条件下,历经4年的时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道路系统、索道系统等计划一个个从图纸上落在了小海陀山。

  山还是那座山。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8月的小海陀满山幽绿,繁花似锦,生机勃勃。7条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与周边山水林草融为一体;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平台周边,花草树木茂盛依旧;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静卧在郁郁葱葱的海陀山脚;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中式庭院静谧地掩映在山林之间,各种野花点缀在绿茵如毯的山坡上。

  山坡下面,隐藏着北京冬奥会最“深藏不露”的工程——全长约7.9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为了保住小海陀山美丽的天际线,项目团队决定挑战国内尚无先例的大坡度地下综合管廊,把18条管线铺设在垂直落差500米的高海拔山岭隧道中。13家单位,30多家施工企业,在横截面还不足50平方米的施工空间,有条不紊地完成了98公里的管线安装。这条埋于天际线下的“血管”,将水、电、通讯等源源不断注入延庆赛区。

  藏在山里的,还有一座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北京换流站,每天为山上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清洁电能。

  从2020年年底开始,来自张家口的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在这里汇聚,保障赛事运营,使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保障冬奥的同时,“绿电”还通过北京电网进入普通家庭,每年140亿千瓦时的“绿电”,是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注重实用、保护生态,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北京冬奥建设者坚持对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在北京赛区,场馆建设尽可能做“减法”。13个场馆中有11个是2008年奥运场馆。6个竞赛场馆,有4个都是充分改造既有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已具备冬夏季运动项目双向转换能力。

  国家游泳中心有个国人熟悉的名字“水立方”,但冬奥会期间,它要承接冰壶比赛。水变冰,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2008年,运动员们在这个游泳池里24次刷新世界纪录,中国跳水梦之队包揽了除男子10米台的全部金牌。”舍弃泳池,让北京国资公司所属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难以接受,“水是它的灵魂。”

  2016年年初,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奇勇的脑中闪现:能不能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把水立方变成“两栖”的?凭借多年工程建设经验,杨奇勇对在泳池里铺设可拆卸的稳定支撑结构有把握。自此,长达两年“水冰转换”的研究和探索开始了。

  以可拆卸可转换的一套支撑体系打底,再在上面铺设可拆卸的制冰管道,如此形成可拆卸冰场。这期间,杨奇勇团队研究出了两套钢结构支撑体系,外加三种面板,由此组合成五套方案。2017年4月,“薄壁轻型钢结构+混凝土板”的支撑体系得到世界壶联的反馈。

  2019年年底,水立方第一次圆满完成“水冰转换”,成为世界首座实现“水冰转换”的体育馆,耗时近60天;2020年12月,第二次转换的结构搭建顺利完成,仅用了十几天。杨奇勇说,“水冰转换”还能提速增效。

  北京的夏奥场馆,全都改造拓展了现有功能。

  外观修旧如旧,内里却脱胎换骨。改扩建后的首都体育馆将承担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任务。场馆内巨型投影屏幕由36个37平方米的超薄膜铺成,打开场地四角布设的激光投影仪,投射在上面的画面流光溢彩,呈现“最美的冰”。

  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了6小时篮球、冰球场地转换,多次成功举行“冰篮背靠背”赛事。

  夏奥会时中国代表团曾获得11枚金牌的国家体育馆,此次除了对主馆进行改造,增加制冰功能和除湿系统外,还在其北侧新建冰球馆作为训练馆,增设更衣室等设施。改建后场馆共配置两块冰球冰面,打造成为“冰球圣殿”。

  神奇的冰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它的顶部是一块马鞍形“天幕”,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索网结构屋面。

  夏奥会时,鸟巢4.3万吨的钢结构如何拼装,曾让建设者绞尽脑汁,最后动用了全国仅有的几台进口设备才完成。而如今,通过BIM系统,国家速滑馆大至8500吨的钢结构,小到每一块形状各异的幕墙玻璃、弧度各异的看台,都实现了数字化,在工厂进行精密生产,在现场由机器人精准拼装,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对于场馆建设要“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冬奥会场馆建设中,“智慧建造”被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为场馆注入全新活力。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场馆5块冰面,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也是最节能的制冷技术,在冬奥会历史上属首次大规模运用。

  二氧化碳制冰,优势就是冰温均匀,温度差基本上能够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温差越小,冰面的各项指标更高更精细,也就更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最佳成绩。

  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冰面出现在首体。在观众看不见的冰面之下,其实密布着制冷管道,12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不断向冰面输送低温二氧化碳制冷。制冰师王博说,制冰就像做一块切糕,“最下面一层是加热层,防止底部土壤因长期结冰而膨胀凸起,影响整个冰面。上面依次为保温层、各功能层、混凝土冰板层,最上面是冰面层,制冷盘管就盘踞在混凝土冰板层内。”制冰师要按照顺序依次料理每一层,每个环节都不容闪失。

  更神奇的是,在国家速滑馆,为了满足群众参与不同冰上运动的需求,目前亚洲最大的1.2万平方米的冰面采用了先进的分区制冷方式,做到对一块冰面不同区域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通过对气流智慧管控,可以让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使观众在舒适环境中观赏比赛。

  场馆建设向前迈出一小步,其实是中国增强自主能力的一大步。

  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说,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少数国家垄断相关技术的情况下,建设者走出中国自主创新之路:1.9公里赛道混凝土工作由本土工人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一次性通过国际组织认证。

  一把喷枪加上混凝土可重达50斤,实际喷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稍有不慎发生堵管,人就容易被甩飞,高墙喷射更为危险。建设方从1000人中选出了20多人,培训本土喷射手,李开顺便是其中一名。他们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工作之余健身锻炼,提高体力、耐力。从一次只能坚持5分钟,到最后拿起喷枪就是20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李开顺等21名喷射手经过了342天日日夜夜的奋战,合力完成了赛道浇筑。

  今后,部分竞赛场馆还将配备“智慧大脑”。运动员和观众进入国家速滑馆后,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定位导航服务,机器人领路、无人售卖车以及虚拟冰雪运动等多种新科技成果还将带来更多惊喜。

  百姓自己的体育馆

  除了服务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一个个场馆还将成为普通百姓的体育馆,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一步步实现。

  让冰雪在这里燃烧。

  北京冬奥会创新性地形成了一种场馆建设PPP模式。丁建明解释,过去的场馆建设是政府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各管一段。这次在政府的协调下,国家速滑馆公开招标,投资、建设、运营、体育赛事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竞标,尝试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实现投资共担、利益共享、经营共谋。

  国家速滑馆未来30年的经营和为群众性冰雪运动服务的目标还以法律文件形式确定下来。赛后每天可接待2000名游客,满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五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和运动需求。

  首钢滑雪大跳台将变成服务大众的体育主题公园,大跳台不仅可以滑雪,还可以根据需求改造成滑水、滑草等更多项目。

  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即将建成“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冬奥会永久性遗产对市民开放。

  延庆赛区不光成为国家队和国内外专业队伍的训练基地,还将开放部分平缓的赛道,建设多条大众滑雪道。延庆冬奥村也将成为接待酒店,面向公众开放。

  去这些滑冰滑雪场地也不用舟车劳顿了。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两条主干线路将张家口、崇礼、延庆和北京城区串成一线,北京至延庆20分钟、延庆至张家口30分钟、北京至张家口50分钟到达,“两地三赛区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从小海陀到北京市区,31项配套基础设施织牢了交通、电力、通信等保障网。随着“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的建成,市民可通过公交车、地铁、高铁等公共交通方式快速、便捷抵达各个场馆。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越来越近。

  几年前,延庆区村民郎恩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拥有300多头羊的“羊倌”,如今,他是北京首个农民滑雪队、张山营镇海陀滑雪队队长,“过去我拿羊铲,现在我拿的是雪板。我完全没想到能把爱好变成可以实现的梦想。”

  “冰丝带”“雪游龙”“水晶鞋”……首都市民给每一个场馆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因为除了为世界贡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这些场馆会像“鸟巢”“水立方”一样,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北京的新名片。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丰南:新春游园引客来

  • 自贡: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