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只磨了皮、褪了色的皮箱,行走过的地方就是中国革命火炬照亮的地方。
奔波的皮箱
它是一只收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棕色皮箱,它从战争年代走来,历经了近一个世纪,表面已经斑驳,褶子成了它的一部分。它是主人用来装生活用品、书籍和细软的。从延安、西柏坡到北京。仔细闻一下,皮箱的褶皱里仿佛还残存着“硝烟味儿”。
朱德同志使用过的皮箱 香山革命纪念馆
皮箱跟随主人去过很多地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它陪着主人到全国各地视察调研。据统计,除了西藏、宁夏,皮箱到过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皮箱的主人
某个夜晚,时年19岁的皮箱主人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心中便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07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他,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远走昆明,进入云南讲武堂。
1922年官至滇军少将旅长,24岁的他开始审视自己的选择,重新寻找救国良方,来到上海、北京寻找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他赴欧洲求学,在周恩来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近距离接触革命真理。
他就是永远的“红军之父”、新中国开国元帅朱德。
朱德在柏林
1926年7月,朱德回到祖国,1927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红军时期的朱德
朱德既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帅,生活中又是一名普通的士兵。
在条件艰苦的太行抗战岁月,朱德同志虽位居八路军总司令高位,他的饮食起居、衣服行装却都朴素得像一名普通的战士,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就拿这只皮箱来说,它伴随着朱德总司令从延安来到太行山,无论是在砖壁总部还是在王家峪总部,警卫战士总是拎着这只劳苦功高的皮箱,里面装着军用地图、重要文件等朱德总司令必用的重要物品。
说到这只富有传奇色彩的皮箱,在太行山里至今还流传着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历史。当年著名作家杨朔在王家峪总部生活的日子里,常常望见这只简朴的皮箱,当时又适逢朱总司令52岁生日,杨朔便挥毫赋诗《代寿朱德将军》:“抚循部曲亲如子,接遇乡农霭似风;谈笑雍容襟度阔,最从平淡见英雄。”一时传为佳话。
朱德在太行山上
朱德生活上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强调:“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 所以,毛泽东评价朱德是“人民的光荣”。
朱德抗战时期和毛主席研究作战方案
皮箱有了新使命
从延安到北京中南海乃至全中国,这只皮箱一路追随朱总司令,直至60年代,才停止“奔波”。现在,它以另一种身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朱德的孙子朱和平本想自己收藏这只皮箱,作为永久性的纪念。但是听闻香山革命纪念馆征集文物,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皮箱,“我们自己收藏便是留在家里,捐赠出去意义就不同了,它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作为革命者的后人,我们有一份责任”。
朱德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到光辉胜利的全过程。毛泽东主席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朱德“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朱德同志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975年,朱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这个磨破了皮、褪去了色的皮箱,折射出朱总司令简朴的作风、务实的态度;更折射出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
资料来源:京华丹心、中国军网、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