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破“四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光明日报编辑部:
你好!
作为光明日报的老读者,最近我关注到光明日报“科技成果产业化”系列报道,尤其是4月24日刊登的清华大学张百哲教授的来信,介绍清华大学化工系34年如一日长期坚持产学研相融合,为我国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创新举措,这让人对老一辈科学家热忱产业报国的情怀心生钦佩。
张百哲教授提倡科研人员为国家做“大学术”,推动学术成果和产业结合,带动科研界新风气,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我还注意到张教授文章里的一个细节:清华大学化工系科研团队1975年首先成功合成出苯基环己烷类型液晶,并在波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完成了液晶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可惜当时国内科研人员没有专利观念;1977年国外某公司申请了专利,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产业化过程中跟这家外国公司打了三年官司。
由此可见,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我国需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破”和“立”: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之路,需要专利全程“导航”。具体来说,就是在应用基础研究中,要实施全面深度的专利信息情报分析制度,对重点攻关的“卡脖子”技术,要用专利导航明确创新重点方向和路线,让创新者从源头开始进行国内国际市场专利布局,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好基础。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把创意推向市场”。从近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来观察,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成就是形成了规模庞大、体系完整、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
在这期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同步,202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43万件,自2011年起我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世界发明专利第一申请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也不断获取和强化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成千上万家企业以各种形式加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之中,但是很多企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毋庸讳言,在最具市场价值的核心专利数量和全球产业链控制能力上,中国跟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我国现在急需从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将源头创新的技术产业化,带动我国工业整体朝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比如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产业。
“十四五”时期,我国一方面要加大战略性科技研发投入,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间的通道,建议由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联合建立新的知识产权机制,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
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每年都在增加,2020年已经达到24426亿元,而且在基础研究中的投入不断增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必将鼓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基础研究。但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遵循的是两套不一样的人才评价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跟市场就永远是“两张皮”。
知识产权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也是产业化的基础堡垒;高校也好,科研院所也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定要有知识产权导向的制度保证,否则创新就只能停留在目前狭小的“学术圈”里面,难以走出来。
从光明日报近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系列报道来看,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老师的基础研究成果打破了日本人在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技术方面的垄断,清华大学化工系产业化成果成功,从中都能看到专利在产业化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不过,目前这些成果都是有报国志向的科技工作者的零星探索,没有形成专利导航的制度化导向和保障。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亟须建立科研成果对外转移和早期产业孵化机制,积极向产业界转移知识产权或邀请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这些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评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试点高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中,知识产权没有发挥应有“导航”作用。现在要在制度、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考核导向等方面,从国家层面解决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评价导向问题。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要联动起来,确保在源头创新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导向,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每个环节,都有高质量的专利信息情报服务机构和高水平人员参与,严格管理,明确责任。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解决过去“唯论文”导向的片面人才评价导向,将知识产权管理和产业化引入人才评价机制。这才能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
另外,我国还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联合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提高科研成果在产业上的利用效率。现实中我国大量专利由不具有产业化能力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所掌握,这种资源错配导致了我国创新成果的浪费,这就是光明日报近期报道的几十万件高价值专利在“沉睡”的现状。
对这个问题,我建议由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联合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明晰这些“沉睡”的高价值专利产权,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厚的创新优势和工程师红利才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使我国各产业尽快攀登到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
(作者:韩秀成,系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