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筑城双奥,致敬延庆这些建设者!
首页> 专题频道> 相约2022遇见最美冬奥城 延庆> 遇见延庆 > 正文

筑城双奥,致敬延庆这些建设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12-14 10: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筑城双奥·延庆赛区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将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

  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办

  就是在这样一个

  条件艰苦、地形复杂的“四无”赛区

  有着这么一群可爱可敬的建设者

  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与时间赛跑

  一刻不停

筑城双奥,致敬延庆这些建设者!

  刘利锋

  延庆赛区四大场馆决战“四无”赛区

  2020年10月16日,小海陀山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洋洋洒洒的雪花,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即将完工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勾勒出完美的曲线,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若隐若现,9条从山脚直达海拔2198米山顶的索道、缆车,仿佛跃动的曲谱,正在奏出冬奥序曲……

  “4年前,我们第一次进入小海陀山也是这个季节,那时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信号。”看着“四无”赛区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漂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感慨万千,“这4年的苦没有白吃。”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资格时,深藏燕山山脉的小海陀山开始被世界瞩目,这里将诞生中国首座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和雪车雪橇赛场。但作为延庆赛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负责人,刘利锋不敢兴奋。

  “在大山沟里办奥运,4年时间建成,来得及吗?高山滑雪、雪车雪橇赛场建设没经验无参考,甚至都没见过,怎么建?”刘利锋坦言,那时全是压力,都是问题。

  2016年深秋,刘利锋和同事们拿着还散发油墨味的规划图走进大山,开始现场踏勘。从山下徒步到山顶紧赶慢赶也要5小时,下山得3小时,每天手机上显示的步数都超过4万步。因为没有路,他们都是沿着沟壑砍断荆棘爬行上下。

  “爬山式办公”一走就是半年。靠着双脚丈量,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以及道路系统、索道系统、海绵型赛区、100%绿色清洁能源赛区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计划一个个落在了小海陀山上。

  4年来,刘利锋和同事们完成的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建设项目。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是一个半U形混凝土浇筑主体结构,混凝土里预埋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的冷凝管,通过在表面制冰最终形成赛道。看似不复杂,但1.9公里长的赛道浇筑要一次成形很难,高速赛道需要达到毫米级精准度,难上加难。

  完成这个精细活其实有一个捷径——高薪聘请国外专业团队。“买核心技术不如突破自己!”但自己干,需要突破材料关、工艺关,甚至工人素质关。刘利锋说,作为延庆赛区建设的组织者,他压力很大,“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影响冬奥会啊!”

  给了刘利锋最大信心的是可敬的工人。1000名工人站了出来,经过20轮选拔最终选出了25名工人做混凝土喷射手。他们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工作之余健身锻炼,提高自己的体力、耐力,有名工人在一个模拟赛道段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反复训练了637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一个人一次只能坚持5分钟,练到了半小时以上。

  刘利锋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取得了4项专利,突破11项工艺创新,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完成,一次性通过了国际单项组织的认证。

  延庆赛区是一个“生态赛区”,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所有珍贵树木全部就地、迁地保护。如今,原有裸露的地方又恢复了小海陀山原有的生机。

  奥运后如何可持续利用?建设之初,刘利锋和同事们也动足了脑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专门利用出发区比较平缓的特点设计了大众体验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施工道路保留下来,今后将改造成为大众雪道;延庆冬奥村未来将作为旅游接待酒店。

  “今后延庆赛区不仅有国际一流的赛场,还是一个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嬉雪的首都市民后花园。”刘利锋信心十足。

  高山团队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高山展“雄心”

  初冬,入夜,周边安静下来,小海陀山上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高山滑雪中心却热闹起来,几名工人操作着造雪机忙碌着。

  他们来自北控京奥场馆运营分公司,100多名队员被人亲切地称为“高山团队”,主要负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运行保障。他们在海拔2198米的山地,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打造中国第一个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

  在小海陀山复杂的山地环境下,技术、人力、物资乃至天气,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而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对于雪面雪质的要求极为苛刻,雪道表面需保持结晶状态。这种雪,叫“冰状雪”,造雪的工作量是普通雪场的7到8倍。26万平方米的造雪任务,需要他们24小时浮冰卧雪、交替工作。

  夜幕降临,造雪队员冯志勇发现,风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调整造雪机,狂风会将雪吹落在赛道之外,影响造雪效果。“白天气温不够低,夜间才是造雪的重要时机。”边操作造雪机,冯志勇边惋惜地说,“温度挺好,要是不变风,这儿能起个大雪包。”调整了造雪机出雪的干湿度和喷射方向,骑着摩托巡视了一圈,冯志勇没发现异常,便回到值班室休息一会儿,顺便烤干衣服。此时,他的冲锋衣好似披了一层冰。

  没坐一会儿,冯志勇收到同事发来的信息,让他去的时候带几把锹,雪埋得比较深。赶去现场一看,由于风力过猛,此时一个方位的雪道厚度已经超过了标准,冯志勇和同事们只能迎着寒风修整雪面。

  压雪也曾是队员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操控压雪车对于队员们来说并不陌生,难的是在小海陀山巅的陡坡上,压出符合高山滑雪赛事要求的特定形状雪面。

  队员们不得不边学边干。

  中方派出最优秀队员随外国专家跟车学习,张凯就是其中一员。从设备操作,到赛道塑形,张凯必须全面掌握,“不管赛道表面的起伏,还是转弯处,甚至赛道内侧、外侧的高度,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时的线路和安全。”

  高山滑雪中心共建有7条雪道,其中最陡的一条坡面坡度接近70%,坡下就是300米深的山崖,这让专业团队都望而生畏,外籍压雪负责人也坦言太具挑战性。

  跟车学习一个月后,中方团队决定让张凯独立试验压雪,检验一下学习成效。“从上往下推,车速控制慢一点,注意安全。”出发前,团队负责人叮嘱。风雪弥漫,雪道湿滑,张凯尽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发动了压雪车。

  在陡坡作业需要一台压雪车作为固定锚点,用它卡住绳索,给下面张凯的工作车提供辅助牵引。但突如其来的溜车给了张凯一个下马威。“我刚才卷扬压力拉到50%的时候,你那车什么反应?”张凯用对讲机跟另一台车里的同事沟通,“我知道多大劲了,我绞盘压力不会超过50%,再试一下。”这项冒风险的挑战,张凯成功完成了。“我自己驾车做完了一条雪道,到上面一看,很有成就感。”他笑着说,“大家都有这个雄心,一定能做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雪道。”

  高山滑雪比赛中,运动员要在时速超过100公里的情况下应对崎岖的弯道和超远距离的跳跃,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王浩喆所在的山地救援队需要在铺满冰状雪的陡峭雪道上安装防护网。其中有一段防护网高达8米,全靠人工插杆挂网,张凯和同事们形容自己是“在高山上走钢丝”。

  2020年1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类项目如期在海陀山举行,全国第一条国际级速降赛道悄然面世。没有人会给包括冯志勇、张凯、王浩喆在内的“高山团队”授予金牌,但赛道顺利接受了比赛的检验,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表彰。

  管廊团队

  地下综合管廊

  “生命线”掘进

  北京冬奥会有个最“深藏不露”的工程——全长约7.9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在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信号的延庆赛区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造雪水及生活用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难度可想而知。

  2017年,北京京投管廊公司的48个年轻人接受了这个任务。说年轻,因为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

  团队“带头人”、京投公司副总经理韩宝江回忆,大山里真的是要啥没啥,大家有段时间在山脚下小饭馆要碗面,嬉皮笑脸地蹭人家的桌子开会,图纸都是趴在车里绘制。“我当时给大家说,这两年我们要准备脱两层皮,身上要脱层皮,精神上也得脱层皮。”

  姜德建是韩宝江团队中的一员,今年只有31岁,负责地下综合管廊的前期规划。他说,当时管线建设有地下、地表、架空、沿路四套方案,大家用了5个月的时间详细踏勘,反复计算出了4个方案的生态账、建设成本账、后期运营维护账,最后却“自找苦吃”选择了建设难度最大、工期最紧迫,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案,那就是在地下建综合管廊。

  管廊承担着冬奥会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转播等市政能源输送任务,是支撑冬奥会场馆建设及赛事举办的能源“生命线”。这个隧道要从海拔550米的山脚开始,沿着山体开凿到海拔1050米,垂直落差达到500米,没有先例可循。

  负责安全质量的邹浩发现,小海陀山的地质结构复杂多变,甚至一个几十平方米的作业面一半是坚硬的岩石,一半是破碎的岩石,连所向披靡的TBM(硬岩掘进机)都无所适从,常常闹“罢工”。冬日的小海陀寒风凛冽,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在最大坡度15%的施工隧道里,地下隧道倔强地一米一米向前延伸,闯过了地质复杂关、洞内涌水关、生态保护关、生活艰苦关。

  2019年1月7日,经过432天的连续施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综合管廊实现全线洞通。管廊一通,延庆赛区满盘皆活。韩宝江说,那天妈妈看了电视新闻报道,打来电话边说边哭,他一个大小伙子也哭了。

  按照北京冬奥会的计划,当年9月,冬奥综合管廊要实现送水上山、送电上山、送信号上山,各类管线交叉施工又成了一大问题。

  18条管线,13家单位,30多家施工企业,都要赶工期,而施工横截面只有不到50平方米。狭小的作业空间、陡峭的坡度使得各类管线按期入廊困难重重。“这简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韩宝江脑海里想象着各家单位因抢时间、抢“地盘”而拥挤的画面。

  48个年轻人经过头脑风暴,很快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发出了设备安装推演系统。通过精密计算推演,胶囊一般的管廊空间被科学划分区域,每道工序被精准排序,这个“螺蛳壳”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总计达98公里的管线安装,准时为延庆赛区启动了“脉搏”。

  目前,综合管廊已安全正常运行了一年多,为延庆赛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运行之能。

  这个由48个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其实都是名牌大学硕士、博士。刚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博士薛斐,来到团队时才27岁,在设计中巧妙地利用了“烟囱效应”,借助小海陀山的山风,实现了管廊内最大化自然通风,综合管廊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会呼吸的隧道”,每年预估将节省电量6.4万千瓦时。

  团队中的“知心大姐”冯淳说:“这些理工汉子都有一股子倔劲儿,有聚精会神干专业的精气神,有知识报国的质朴情怀。”

  赵瑞勇

  小海陀山

  生态修复小海陀

  “坡度超45度,建议客土喷播。”“收到,麻烦把现场照片发一下。”……

  “生态修复敢死队”微信群里人不多,才6个,却每天有上千条信息。作为牵头人,赵瑞勇在群里不停地发送、回复信息,与同事们实时沟通、协调解决问题。

  赵瑞勇是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的景观工程师,踏勘、移栽复种树木、修复山地,运材料、催进度,还有8家施工单位的统筹和协调,所有工作都围绕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进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赵瑞勇在赛区踏勘最直观的感受。延庆赛区与城区气温差异大,就算是小海陀山上,早晚温差也能超过十多摄氏度。寒风凛冽的清晨,酷暑难耐的午后,赵瑞勇奔波在赛区现场,全身心投入踏勘工作。山间土路上的石头,歪歪扭扭地斜在脚下,没有设备的支持,赵瑞勇每天的踏勘要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近10公里。一双双破损的鞋子,一件件汗湿的外衣,都是他光荣的“勋章”。

  保证进入赛区的苗木质量和效果,是赵瑞勇日常工作最关键的部分。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2018年,延庆赛区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移栽、复种的树木按方案一一落实,其中移植树木达2.5万株,修复栽植灌木、乔木30万余株,包括15种苗木和14种地被植物。

  有的苗种北京没有,赵瑞勇会跑到张家口、承德、辽宁等苗源地选苗,有时一天就要奔波近700公里,看四五个苗圃,才能有所收获。“什么气候条件适合哪个树种生存,都是有讲究的。”赵瑞勇说。

  在山区苗场看苗木时,山路崎岖陡峭,赵瑞勇必须步行至深山。号苗工作持续7天左右,他就每日背着行囊穿梭在密林之中,天亮出发,天黑收工,不辞辛劳。

  虽然每个点位的情况在施工图纸中都标出来了,但延庆赛区地形太复杂,图纸上的信息未必精确,加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周边大部分山地边坡达到45度以上,甚至有的区域超过75度,这些全靠人工勘探。赵瑞勇和同事们就一步一个脚印现场走访,根据现场情况做好记录,再反馈给施工单位。

  家住河北燕郊,赵瑞勇一般周一早上5点钟起床,赶公交、挤地铁,花3个多小时到达项目工地。家人心疼他的奔波,让他周一到周五住在延庆,周末回家。从此,赵瑞勇开启了和家人的两地“分居”生活。每个周五晚上,不管多晚,孩子们都会在家乖乖等候,陪他吃完饭,玩耍够了,才会去睡觉。

  2019年底,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到了最忙的季节,家里却传来消息:两个孩子同时发烧。赵瑞勇心急如焚,火速赶到医院,左手抱一个,右手领一个,看着依偎在身边的两个孩子,忍不住落泪。由于小儿子需要住院治疗,家里面陪护忙不过来,他只能咬咬牙再次开始两地跑,体重也在短短半月内骤降10斤。

  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虽苦虽累,赵瑞勇依旧觉得一切都值得。“我去年刚来延庆的时候,这儿表土裸露,荒凉得很。你看现在,植被层次分明,长势良好。”明年夏季,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将全部完成,赵瑞勇和他的“生态修复敢死队”还在与时间赛跑,一刻不停。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 贵州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