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的民间说唱艺术,以其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也是广西的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明末清初、民国期间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此后桂林的一些堂馆也请来民间渔鼓艺人开本唱书,深受民众喜爱。20世纪30年代,桂林渔鼓代表人物王仁和向原湖南祁阳渔鼓艺人和桂林兴安的渔鼓老艺人学习渔鼓,在掌握渔鼓基本曲式唱腔的基础上,又发挥自身艺术素养对渔鼓的艺术潜质进行了充分挖掘,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渔鼓音乐的基础上,广为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元素并创造了南北路和多变的板式变化体。
桂林渔鼓传统曲目多为中、长篇,经典的传统曲目有《水浒传》、《隋唐传》、《天宝图》、《万花楼》、《玉带记》、《蓝丝带》等5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林渔鼓在创作上加强了时代性,多为反映现实题材,曲目短小精悍,艺术形式得到提升。1953年初,王仁和创作并演唱了桂林渔鼓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并成为其代表作。他随后创编并演唱的作品《水上抓匪》荣获广州军区文艺汇演五项大奖。其他本地作者创作的优秀曲目还有《五分钱》、《二姐做梦》、《雷锋送钱》、《心红志壮》、《热血金穗》等。其中,《心红志壮》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李侃创作的《热血金穗》参加国家级曲艺大赛并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众多优秀作品的广为传唱使得桂林渔鼓名动四方,逐渐流传到桂北、桂中、桂东等地。这种通俗易懂、短小精炼的表演形式广受全国各地及外国友人的喜爱。2014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保护单位的投入与帮助下,桂林渔鼓的保护与传承不断推进,受众面持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料挖掘整理持续推进,公益讲座及展演形成常态化。传承人定期走进各大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公益讲座并授课,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对桂林渔鼓的热情与爱好。桂林渔鼓“天天唱”传承基地依托两江四湖景区,定期开展公益展演及传承活动,月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通过各类传承活动挖掘并培养了一批具有传承潜力的渔鼓爱好者,为他们的渔鼓学习提供了平台及活动场地。桂林渔鼓演出队积极参与社区及县区的公益演出活动,持续扩大桂林渔鼓的受众面。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不断挖掘、收集、整理桂林渔鼓的相关资料,出版了《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等成果。坚持桂林渔鼓创作,新编曲目《梦圆》2016年作为广西唯一代表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获得广西首届曲艺展演节目奖。经典曲目《雷锋送钱》参加第3届“和平杯”曲艺票友邀请赛获“双十佳票友节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