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公元1644年满清八旗劲旅进关,朝廷对八旗兵实行“恩养”政策,即八旗子弟从出生伊始,便享领俸禄,坐吃皇粮,只习鞍马骑射,不识农工为何事。八旗内部开始分化,少数王公大臣子弟仕途发达,囤积财富;多数旗人则无职闲散,经济窘困,这些闲散旗人被称为“苏拉”。 “苏拉” 聚居京师,不农不贾,优游坐食,自康雍到乾隆初年,已达数十万之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当时令朝廷头痛的一件大事。
于是乾隆皇帝决定,从乾隆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先后把3000多户京城闲散八旗子弟迁往东北屯垦定居。经过考察,选定了拉林河畔阿勒楚喀地区。这些移民,大都是当年京城的皇亲国戚,有努尔哈赤之子代善的后裔,有索尼、索额图、鳌拜、和珅等人的子弟。他们到了荒凉的拉林河畔阿勒楚喀地区,一改往日寄生虫生活,开始打井建房,开荒种地,建屯立基,自食其力。他们亦兵亦农,耕猎并举.
古镇拉林,建城于1702年,是金代开国皇帝犒赏三军饮酒时赐建的城池,也是开国大将完颜宗翰的部落,还是金国首都阿城的配都。由于距金上京會寧府(阿城白城子)很近,金源文化遺存亦很多。其中古迹有金代古城“北城子”遗址,还有營城子、東城子、西城子、南土城子、古城店、半里城子等遺址;有石人、石羊等5處金代墓葬。有看花樓、望海樓、御花園等金代建築遺址;還有金代運糧河、點將台、上馬台等遺址。
清乾隆9年(1744年),在京闲散的八旗子弟,回迁至祖宗的发祥地,到了荒凉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他们带来了在北京旗人文化,保持着满族人的传统。乾隆朝在拉林镇建立了清副督统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管理拉林、宾县、双城、阿城和哈尔滨,成为松花江流域最大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拉林是满语“欢喜、爽快”之意,拉林城名起于拉林河,其历史早于五常。1947年曾经成立过拉林县,1956年拉林县与五常县合并后,改称拉林镇,现在五常县改成五常市,拉林镇改称拉林满族镇。拉林满族镇南靠营城子满族乡,西接红旗乡,北连双桥子满族乡,东邻八家子乡,有24个自然屯,拉林滿族鎮至今有近千年的歷史,尤其乾隆朝以后,同北京的滿族同源同根,保留着具有满族京旗文化特点的珍贵文物3700多件,保留着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的民风遗俗。清乾隆時期的京都移民,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更促進了京旗文化的融恰與發展,拉林成為京旗文化的發源地,使京旗文化和他们祖宗的金源文化一起发扬光大,作為京都文化的一個分支,在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中,起到了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