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它是在明清俗曲基础上形成的曲艺形式,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山东琴书早期叫做“小曲子”,后其因主要伴奏乐器扬琴而有“唱扬琴”、“山东扬琴”、“文明扬琴”等名称。1933年,著名琴书艺人邓九如等在天津演唱时,将其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沿用至今。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盛行,鲁西南一带一批文才飞扬且精通音律的文人雅士,常以琴、筝伴奏弹唱小曲以自乐,自称“琴筝清曲”。后因演唱情节的需要,开始连缀数百种曲牌演唱,并有了《白蛇传》、《秋江》等书目,联曲体新曲种“小曲子”应运而生。
光绪年间,鲁西南灾荒连年,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进入城市,一批擅演“小曲子”的艺人开始下海卖艺。他们利用原有演唱基础,迅速掌握说书技巧,充实书目,改进唱腔和伴奏,使山东琴书得到蓬勃发展。清末民初,山东琴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演唱范围不仅扩大到了全省,还陆续传入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琴书名家,如:贺金城、贺金柱兄弟、张建亭、张建山兄弟、殷田昌、茹兴礼、侯聚山、李若光、李若亮兄弟等。进而发展出三个流派,即以商业兴为代表的“东路琴书”、以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和鲁西南原产地“南路琴书”。
建国后,不仅三路琴书诸多名艺人演出活跃,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更为山东琴书增添了新鲜活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各省曲艺团大多都有山东琴书演出。
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其音乐形式多样,兼有联曲、主插、板式变化等形式,三路流派风格差异很大,各具特色。山东琴书曲书目数量多,造诣高,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价值,它还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对吕剧的产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山东琴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