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梁泽运 张慕琛)“治国必先治水”,自古以来水治理都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公共事务。11月19日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亚华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42讲的直播中为我们详细解读了1949年以来,新中国开启的现代水利建设新征程,经过70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治水成就,不仅修建了世界上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型,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需求,以占全球总量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约20%的人口。讲坛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由光明网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亚华
王亚华指出,治国必先治水,水治理对中国国家治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中国古代开始,大一统的体制就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国防的需要、赈灾的需要、治水的需要。所以想要了解中国,治水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旱灾害最为突出。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间的2155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水旱灾害几乎每年发生,平均每年死亡14210人。因此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就说:“治国必先除水旱之灾。”由于治水的需要,中国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体制,这是对治水需求的响应。
王亚华教授指出,进入现代,治水也面临着转型。与防洪、灌溉、漕运的传统治水模式不同,现代水治理主要从防治水短缺、水污染、水灾害、水生态恶化入手。防洪减灾方面,2018年中国提防总长度306200千米,比1949年增长6.3倍;水力发电,2018年为35000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971倍。从直观上看,当代中国的治水成就是辉煌且伟大的。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中国的用水量增长并不快,但同期的经济发展和农业产量却增长迅速,这即体现出中国的用水效率的快速提高,也体现出中国高效治理能力在治水方向的作用。
在提到治水于治国的关系时,王亚华教授指出,治水如同治国,中国的做法是理念先导、目标引领,即注重和保障民生、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科学治水科学管水、注重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方向上,国家提出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党政主导,保障系统治理,综合利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200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推出了水权市场,并开展了多伦试点。2016年,国家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在北京成立。水价改革在城市和农村都在稳步推进。新时代水治理体系成效显著。
王亚华教授最后总结道,中国水治理实践再一次证明,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建立适合自己的治理体系。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提出了南橘北枳的故事,就如同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的水治理、国家治理一样,中国传统智慧持续在如今的中国发挥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为未来的路走的更平坦作出努力。中国之治的经验,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以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的未来一定会发展地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