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是方便,出门步行15分钟内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的陈阿姨对园区的便民举措连连点赞。
发展始终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片荒芜到拔地而起的一栋栋高楼大厦,从“不接地气”到“15分钟便民圈”一站式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伴随着园区25周年的开发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一个个民生工程不断刷新了园区人的“幸福指数”。如今,“15分钟便民圈”也早已成为了园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圈”。
民众联络所打造“品质生活”
早上10时,陈阿姨在位于景城民众联络所一楼的社区工作站办好业务,随后又赶到楼上的“乐龄生活馆”参加舞蹈排练。而此时,她的小孙子也在一旁的少儿阳光吧里尽情玩耍着。提到民众联络所,多年来,园区的居民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如今“离不开”,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大家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里。作为借鉴新加坡社区发展经验的本土化创新实践,“民众联络所”早已成为一个闪亮的“园区品牌”。
在开发初期,园区就将邻里中心布局纳入居民住宅用地规划,确保居民步行10至15分钟就能到达。自2011年起,园区将每个邻里中心15%的面积用于设立“民众联络所”,标准化配备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乐龄生活馆、少儿阳光吧、图书馆等功能单元,全天候(实行“早九晚九”便民工作制度)免费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开放。
“我们每个‘民众联络所’覆盖范围与内设的社区工作站相同,并明确新建邻里中心均同步规划建设‘民众联络所’,已建成投用的邻里中心采取逐步调整的方式建设‘民众联络所’。”园区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道。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民众联络所”15个,实现了园区邻里中心实现全覆盖。
如今,“民众联络所”模式及其所构建出的新型社情民意沟通、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取得了瞩目成效。据统计,平均每个“民众联络所”月均服务居民超过了25000人次。“民众联络所”日益成为园区民众沟通的桥梁、联系民众情感的纽带、汇聚民众智慧的场所、展示民众才艺的舞台。
家门口的“健康服务贴心人”
25年,在服务居民的路上,园区不断摸索着前进。
时针指向18时30分,正是吃晚饭的时候,来湖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就诊的患者还是络绎不绝。“高峰季节来站里看病的病人最多时一天有200多人次。”湖东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站拥有临床、中医及公卫医师8名及其他卫技人员9名,服务周边16个居住小区近3万名居民,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中医诊疗、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服务。很多住在周边的老年居民,私下都称其为“健康驿站”。
湖东社区卫生服务站仅仅是园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园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 机制”的深化医改精神,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家,平均1.2万居民拥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起较为完善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此外,园区也正加快构建“一体四翼”(1家三级综合医院,4家二级综合医院)的公立医院服务格局,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保健;为65岁以上老人实施免费体检;开展建立责任医师团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符合年龄等条件要求的居民还可获得部分疾病的早期筛查及免费疫苗扩大接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贴近百姓的优势,主动服务,医务人员正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贴心人”。
社区养老一条龙
园区一直是“年轻”的代名词,事实上,在这里养老也是全民话题。“虽然和其他区域相比,园区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但是随着第一代开发建设的园区人陆续退休,园区即将迎来一波老龄化高潮,那时老龄人口将呈现阶梯式增长形态。”园区养老事业服务中心吴勇介绍,2018年,园区户籍老年人口8.44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14万人,老龄化程度约为15.62%。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园区在不断探索中的成果之一。“我们以社区照料为依托,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据介绍,目前园区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78个,由社会力量兴办的中央厨房和久龄养老院餐厅为社区助餐点提供配送服务,平均每天服务约600名老年人,切实解决了高龄、空巢、残疾老年人就餐不便难题。
滨江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目前园区最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里配备了健身房、理疗室、舞蹈室、棋牌室。“从最初大家对锻炼没有足够的重视,到如今中心的配置都能用起来,也愿意进行日常的健康检查。”滨江苑日间照料中心主管周孝明说,随着日间照料中心的成熟,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
“养老事业任重而道远,未来园区计划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联动发展,继续完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吴勇如是介绍。
打通便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在园区,时常会看到一辆辆“小蓝鲸”奔驰在路上。去年8月,为填补公共交通体系中的“盲区”,打通便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园区开通了微巴。
作为园区公共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园区微巴以短途出行服务为主,线路长度控制在5-10公里,采用小环和往返线两种模式。它们穿梭在园区的大街小巷,“门到门”创新服务园区各居民小区,就近接驳轨交站、快干线、学校、邻里中心等百姓生活服务点,同时兼顾企业,解决百姓生活“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
“事实上,随着区域化、机动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园区公共交通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园区规建委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园区正在积极构筑一体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完善绿色出行系统,促成轨道和地面公共交通“两网融合、双赢发展”。据介绍,目前园区已将18条线路进行了优化升级改造,优化改造后使用新番号的线路共21条,线路总长度为172.4公里。(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