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个万物萌发、充满希望的季节。
25年前的春天,中国和新加坡在苏州古城东边共同种下一颗种子,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首个重要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诞生。从此,苏州工业园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27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27倍的骄人成绩,连续三年(2016-2018)登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25年,足以让一代创业者青丝染白霜,让一片阡陌农田变身一座人文与科技、产业与城市完美融合的宜居宜业创新之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25年来,一代又一代园区人用辛勤的汗水凝结成的“园区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勇担改革开放探路尖兵重任的园区,该如何扮演好“先行军”的角色,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比较多,有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还有一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要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希望,现在正转化成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春天出发,在春天升华。在25年后的春天,园区用勇立新时代潮头的创业精神、坚持先试先行的改革魄力、奔腾在血脉中的创新豪情,向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扬帆起航,奋力续写又一段波澜壮阔的“春天故事”。
自主借鉴:110项规章制度既符合实际又接轨国际
迈出追梦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步,园区从借鉴运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出发。借鉴,既不是完全照搬,又不是星星点点地模仿,更不是一时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自身实际、从理念到经验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
2月的苏州,春寒料峭。刚刚过完春节,一批来自新加坡的客人就将属于热带的“暖意”带到了苏城。在园区—新加坡2019年第一次软件会议上,一份园区干部赴新加坡学习的“计划表”得到了热烈讨论。按照中新双方商讨的结果,今年园区计划组织7期培训,主题围绕开放创新、科技人才、营商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到年底,这批学习了新加坡相关领域先进经验的干部,将带着新的理念投入到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的第一线。
人才和软件合作是园区与新加坡合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改革创新“顶层设计”的完美体现。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这不仅为园区的发展勾勒了美好蓝图,也从制度设计上给了园区大胆尝试的底气。25年来,园区不光“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还积极进行本土化创新,建立起具有园区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环境保护体系、亲商招商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等,为中国开发区建设积累了一系列经验。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简简单单8个字,道出了企业对园区政府的感受。对于这一点,飞依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田园感触颇深。当初,飞依诺首个超声产品研发成功,田园跑了一圈市场,却发现迟迟难以跟医院建立渠道。就在公司上下一筹莫展之际,园区组织了一次“对接会”,把苏州几家三甲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请到现场,与辖区医药、医疗器械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商讨临床相关事宜。飞依诺的难题就此解决。在园区的精心培育下,飞依诺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彩超行业的领军企业,其23MHz高频探头技术稳居全球第一,产品除了在国内100多家三甲医院临床使用,还销往海外多个国家。
“树立亲商理念,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凝结了园区学习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成果和精髓,也是园区能经受住经济全球化汹涌浪潮种种考验的立身法宝。”在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看来,亲商理念的背后,是园区在借鉴、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让这些“舶来”的经验既“接地气”,又能接轨国际。据统计,25年来,园区共制定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的规章制度达110项,建立起“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园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框架基础。
互利合作:一家研究院8年孵化54家高科技企业
当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三大计划”翻开了园区发展的新篇章。中新合作,由此进入了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的“黄金年代”。
穿越到北宋,体验《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民生万象;一头扎入海洋深处,站在古老的沉船上,感受鲸和鲨鱼擦身而过;畅游浩瀚的宇宙,神秘的银河触手可及,太阳、木星、金星的轨迹就在身旁……这一切不是想象,而是通过VR课堂体验到的场景。日前,苏州中星拟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悦VR智慧课堂,在翰林小学顺利落地。这家企业,正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BLOCK71Suzhou孵化培育。
新国大苏研院、南洋理工大学高科技创新中心、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近年来,园区和新加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如火如荼,双方在离岸孵化与国际技术转移、产业与技术育成、人才项目引进等方面捷报频传。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由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 多年来,新国大苏研院围绕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能源与环保科技等6个自然科学领域建立了14个科研小组及4个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的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末,累计孵化了54家高科技企业,助力3家企业获得了千万元级别的融资。
走在金鸡湖畔,开放式5A 级景区吸引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以金融、商贸为主要业态的CBD区域吸引了汇丰、渣打、大华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入驻;东方之门、苏州中心、圆融时代广场等各类商贸综合体“扎堆”。昔日养殖鱼虾的一汪水面,如今已经成为文商会旅等业态综合发展,人流、信息流、智慧流和资金流交汇互换的中心。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制造业要升级、科技要发展,都离不开金融这泓“活水”的润泽。在中新多项合作中,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代表的金融领域合作,不仅拓宽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更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截至2017年底,苏州35家企业与12家新加坡银行机构累计签订人民币跨境贷款合同46.05亿元、界计提款38.46亿元、办理股权投资基金对外直接投资备案24笔、金额62.8亿元,汇出资金3.63亿元。
辐射推广:“园区经验”海内外遍地开花
“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回望25年,这是一代又一代园区人的真实写照,是这片热土勇担探路时代先锋使命形成的“园区精神”,与之相映照的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8个字为核心的“园区经验”更是被誉为苏州改革开放“三大法宝”之一。进入新时代,25年开发建设的经验和精神,正成为园区发挥服务国家战略“重要支点”作用的新法宝。
岁末年初,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将园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连接到了一起。2018年12月30日,在上海、园区、嘉善和新加坡等多方代表的见证下,规划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宣告成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将全面复制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亲商服务等方面的经验,重点聚焦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一个由园区亲手参与打造的产业新城将快速崛起。
开发建设时间最短、工业基础最薄弱,却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了跨越赶超,园区靠的正是改革创新的勇气、追求卓越的豪情、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刀刃向内,园区自我革新,凭借13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在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继诞生了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唯一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全国唯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等无数的“唯一”和“第一”;抢抓机遇,园区加快汇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加速朝着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和创新活力迸发的创新高地迈进。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园区没有辜负峥嵘岁月。事实上,从2006年起,“园区经验”就开始走出去:聚焦国内,苏宿工业园、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苏相合作区、宁夏银川苏银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放眼海外,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园区经验”正在海内外遍地开花,成为全国现代化工业园区的样本。
“25年发展,园区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历史跨越,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关键转型,更实现了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的重大变革,‘园区精神’正在指引园区人努力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创新性探索和引领性经验。”吴庆文表示,在新时代征程中,园区更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先行”作用,在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带动”作用,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示范”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站在开发建设25周年的新起点,作为全国唯一的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园区坚定不移下好“改革棋”、走好“开放路”、打好“创新牌”,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制度高地,向着“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昂首阔步,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