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9 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非凡新城”!
25年前,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第一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25年后,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
有人说,这还是一座后来居上的“典范之城”、一个名副其实的“开放之城”、一个着眼未来的“创新之城”。如何理解盛名之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它的未来之路又将如何走?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为此发布观察。
改革开放催生“试验田” 两份文件带来发展巨变
是改革开放造就了园区的发展奇迹。
东方之门“穿”上了色彩绚丽的外衣,文化艺术中心成了璀璨夺目的夜明珠,金鸡湖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这两天,一组园区的夜景美图刷屏朋友圈。去年底,园区启动环金鸡湖夜景亮化综合提升工程。这场“光影秀”即将于4月中旬亮相。
(金鸡湖。)
可是,对此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园区当年的朴素模样——25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遍布茭白和菱藕的水洼地。
转折发生在1994年。这一年的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苏州工业园区呱呱坠地。这份国家文件赋予了园区“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政策优势。凭着一股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闯劲和毅力,园区人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演绎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片”。
园区还可以发展得更好!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已经成为发展高地的园区再次担当起改革探路先锋的重任。园区人提出,要建设“三大目标、五个平台”,并围绕这一定位推进了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目前已有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如今,这一中新两国的合作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已被普遍认可,全球的创新资源正向这片热土加速集聚。4月1日,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巴特·范拉姆斯特在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开设讲座,没想到“曲高”却不“和寡”,现场人气爆棚。主办方介绍,这样的活动在园区已成常态。包括牛津大学在内,园区下辖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了2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被称作“世界名校区”。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在校生人数近8万人,区域经评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542人次,高层次海归人才1700多名,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国罕见。
在学习借鉴中消化吸收再创造 “读懂新加坡”实现后来居上
是改革开放让园区练就了宏阔的全球视野。
政商交往应把握怎样的尺度?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可以参加或组织哪些活动?参加或组织活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2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省内首个规范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为政商“亲”“清”交往提供了清晰的标准。这是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营造良好“亲商”氛围的又一切实举措。
与国内其他开发区相比,园区起步并不算早。它靠什么弥合时空之差,实现后来居上?园区人给出的答案是:十年如一日对新加坡经验的学习借鉴和再创新。
(李公堤。)
从填起第一方土、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园区就把认真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当成自己的“必修课”。到过园区的客人总会称赞,园区的战略起点高,规划水平高,建设标准高。的确,从城市管理到招商引资,从土地开发到市场服务,园区从新加坡系统“拷贝”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并对这套经验不断地消化、吸收、再创造,把它们从纸上落到了地上。
统计显示,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三。
(综合保税区。)
25年相守相视,25年彼此阅读,园区“读懂”了新加坡,并根据自身情况提炼出新的发展思路。如今,“园区经验”已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一起,成为苏州奉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三大法宝”。
从2006年起,以“先规划后开发”“亲商”等为主要内容的“园区经验”就走出苏州,先后在宿迁、南通、滁州等城市落地。去年底,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签约,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项目由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和嘉善县国企合资成立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是“园区经验”的又一次输出。
在深度开放中厚植创新基因 “2+3”产业体系迎来爆发期
是改革开放孕育了园区的创新能力。
今年3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企业申请上市受理信息以来,国内已有30多企业拿到“准考证”,其中,园区企业就占了4席;去年4月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开辟IPO“绿色通道”后,内地已有6家企业成功赴港上市,其中2家来自园区……
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上,一批优秀的园区企业站到了镁光灯下,赢得广泛关注。去年,园区总计新增国家高企171家,同比增长310%,总数达1046家。其中,尤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最为突出。
“我最初的梦想就是创办一家国际一流的高端生物药公司,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说,是苏州工业园区给了他圆梦的机会。今年3月9日,抗肿瘤国家1类新药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进入市场,成为首个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国产PD-1单克隆抗体,价格仅为同等规格进口产品的40%左右。
(苏州国际科技园。)
25年筚路蓝缕,园区人以耐得住寂寞的心态,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极大的战略耐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2+3”产业体系——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去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年均增幅30%。
蓬勃的产业经济离不开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大院大所4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国际合作平台20多个,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
(苏州纳米城。)
3月25日,园区举行2019年度科技工作推进会,亮出新的“任务书”,明确将用三年时间实现重点指标翻番,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000家,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00亿元。
“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定位,我们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在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新征程中,园区有责任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的确,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当前苏州必须与时俱进赋予“园区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深入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为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 高坡 李仲勋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