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一座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相叠而成的“圆融”雕塑,象征着中新两国政府间亲切、深层次的合作,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蝶变腾飞的奇迹。25年间,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精彩的故事时刻都在上演。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范本和中新合作的智慧结晶,苏州工业园区以“狮城”为“师城”,深度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并基于自身实际加以创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园区经验”。如今,“园区经验”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一起,成为苏州奉献给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
25年风雨洗礼,园区不负期待。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园区位居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三。
“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定位,我们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在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新征程中,园区有责任多挑担子、多作贡献,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创新策源地”铸就“非凡园区”
3月25日,园区召开2019年度科技工作推进会,明确将用3年时间实现重点指标翻番:到2021年,创新主体快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000家;研发水平显著提升,税务部门备案企业研发投入超170亿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三大新兴产业产值达2800亿元。
敢设定这样的目标,是“创新”为园区带来了底气!从一片白露茫茫的茭白荡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25年来,创新基因早已厚植于这片土地的肌体。如今的园区,已成为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的创新策源地。
走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29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比邻而居;冷泉港亚洲、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近250个研发机构和平台蓄能聚力;纳维科技、亚盛药业等3500家高科技企业蓬勃生长。
去年11月,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也加入独墅湖畔的这个“世界名校区”,为这片热土再添创新源泉。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第一个海外物理学和工程学研究中心,未来将专注于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孵化,首期科研方向瞄准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和先进功能材料、环境技术和能源等领域。
在与之相距不远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实验站由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共同承建,旨在打破当前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瓶颈,打造一个纳米材料研究与器件开发领域的最先进的开放平台。
“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将以提升科技创新“浓度”来提升经济发展“密度”和产业规模“吨位”,不断提升创新驱动产出效应,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导力。
创新为园区发展带来无限动能,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去年,园区新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9人,其中创业类4人,占全国的12%。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落户园区,短短10多年,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创业企业逐步成长为国内语音AI新生代中的领军企业。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支500多人的专业团队,70%为研发人员,其中硕士占比60%,博士占比20%。
“产业新平台”锻造“前进新引擎”
2月26日,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发行上市,成为继信达生物之后,园区第2家赴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这家不满4岁的年轻企业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起以肿瘤科为重点、包括14种肿瘤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由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全人源PD-L1单抗CS1001已启动第二个中国III期试验,备受业内关注。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被形象地称为“B村”,村中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类创新企业。从拥有50余项在研项目、获批8项临床研究批件的康宁杰瑞,到上榜2018全球创新1000强公司的百济神州,再到量产中国首个抗癌药呋喹替尼胶囊的和记黄埔……“B村”在业内声名远扬。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公布的最新的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一。
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搭建专业化的产业载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配套、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多年来,园区精心布局、细心培育,努力打造“2+3”产业格局——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年均增幅30%。
现代服务业是园区近两年强势崛起的又一产业“新引擎”。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近千家金融类机构散落其间——这里已成为苏州乃至全省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截至去年底,园区已集聚金融类机构956家,其中持牌类金融机构162家,准金融机构794家,苏州大市90%的银行分行和近50%的保险分公司落户园区,外资银行数位列全省第一,基本形成了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功能层级相对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丰富的发展格局。
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使得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集聚,为会展业、旅游业等带来发展机遇,金鸡湖景区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景区周边,一批高品质的酒店、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密集涌现。
眼光独到的园区人早已经提前布局。2002年底,园区作为会展业“新丁”向香港取经,学习展馆建设和办展的经验,并启动建设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项目,这就是后来的国际博览中心。2004年博览中心开业后,园区人再向德国等会展大国拜师学艺,进一步提升会务接待的水平。如今,博览中心已发展成为集展览会议、餐饮酒店于一体的大型会展综合体,载体规模、设施水平、服务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2014年至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各类展会载体共举办大中型会议661次,其中,500人以上大型品牌会议342次,会议营收达5.5亿元;举办展览158次,展览面积累计317.91万平方米,参展观众近700万人次,展览营收达9.8亿元。今年,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已安排32场专业或公众性展会。
“生态宜居城”守护“家门口的幸福”
阳春三月,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百花争艳,游人如织。骑上单车,约上好友,吹一吹湖风,尝一尝湖鲜,一路打卡重元寺、莲池湖公园、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沿途风景美如画,车轮上都仿佛沾了几许春色。
如今的园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而是一个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洋苏州”“老苏州”“新苏州”在这里共享惬意生活。
先说生态。曾有人这样形容坐拥三湖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搞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边来养生。诚然,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半岛度假区是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旅游产业的主战场,也是最能体现园区生态宜居特点的板块之一。
近年来,半岛度假区在体育旅游方面精准发力,先后举办了中国自行车联赛、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三大全国性体育赛事,精心打造“半岛骑遇”“半岛定向”“半岛航模”等体育旅游品牌,以特色运动串联度假区的旅游资源与产品。每到节假日,不光市民和游客喜爱来此度假,还有不少运动爱好者特意赶来“舒展筋骨”。
而在金鸡湖畔,去年10月,全长14公里的环湖步道对外开放,为园区这座生态宜居城再添“新装潢”。步道打通了园区众多地标的空间联系,环湖走上一圈,市民和游客仿佛在树林、湿地、湖面、现代建筑等场景中穿越,也能一路感受到园区25年来的变化成长。
再说宜居。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例,在园区,64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上没有商店,取而代之的是围合式、多层级的商业区——从新加坡引进的邻里中心。1998年,第一家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开业,到现在园区已经布局了18家邻里中心,其中4家在建,每个邻里中心可辐射2万至3万人口。开门七件事,老百姓都能在邻里中心办完。方便居民的同时,邻里中心的商业模式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去年4月,新建元邻里中心REITs产品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单社区商业REITs产品”。
依托邻里中心这一载体,2011年起,园区再学新加坡,在每个新建邻里中心辟出15%的面积同步规划建设民众联络所,让便民服务真正延伸到百姓家门口。每个民众联络所都配置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乐龄生活馆、少儿阳光吧、卫生服务站、图书馆、文体站七大类服务载体。目前,园区已建成13个民众联络所,提供服务的方式也不断创新升级。民众联络所整合了8个园区局办的信息资源,一站接入23个国家、省、市条线系统,高效集成61项社区政务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园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文化新高地”捧出“园区佳作”
四五月间,苏州交响乐团将举办《极致俄罗斯》《彼得与狼在好莱坞》《法兰西之约》三场音乐会,邀请国外知名钢琴家、指挥家同台演出,献礼园区开发建设25周年;苏州芭蕾舞剧团原创曲目《唐寅》将首次跨出国门,先后赶赴拉脱维亚里加、波兰比得哥什演出,把来自园区的故事搬上国际舞台……
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苏交、苏芭如两颗冉冉升起的文化“双子星”,既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了高雅艺术体验,又将来自东方中国天堂苏州的“园区佳作”展示给全世界。
近年来,园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文化建设摆到更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如何用艺术之美装点创新之城?有专家建议,园区发展文化产业,要走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发展路径,更多地融入新颖、时尚、国际化元素。
从2012年开始,园区已连续举办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去年,第四届双年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密集举办了3大主题展、22场外围展、15场主题日活动,500位中外艺术家带来了3000件艺术作品,累计吸引了约1000万人次观展。对品位越来越高的园区百姓来说,在家门口欣赏顶级艺术盛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落地一批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园区加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坐落在金鸡湖畔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拥有大剧院、电影城、演艺厅等多个平台,自2007年对外运营以来,这个艺术天地迎来了一众国内外名团名家,精彩的演出几乎全年不断。中心先后获评“中国电影金鸡奖永久性评奖基地”“国家大剧院歌剧电影展映基地”等殊荣,也被称作苏州的“红磨坊”。
坐落在独墅湖畔的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整合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三馆”资源,致力于为园区老百姓提供“菜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去年,由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推动建设的首个24小时智能图书馆在星海广场启动运营,读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海量的阅读资源。
文化的滋养,让年轻的园区更加靓丽美好。园区人甚至不用去各类文化载体,随意散个步,就能在街头巷尾与名家大咖的雕塑精品邂逅。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环金鸡湖文化艺术娱乐融合集聚区、环独墅湖文化创意设计融合集聚区、环阳澄湖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截至去年,园区文化发展绩效考核连续五年保持苏州全市首位。未来,这座文化新高地还将捧出更多佳作。
正如诗人叶延滨所写的那样——
“二十五年前的春天这里种下了梦想
苏州工业园区——园林之都的苏州
有了一个向世界开放合作的新园区
二十五年,一分阳光一寸春雨
二十五年,一腔热血一颗初心
……”
金鸡湖畔,动人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记者 徐瑞雅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