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廖志诚
3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独特优势,在对台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推动两岸交流提质增量。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客观上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往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为促进海峡两岸民众交流、合作,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国台办于2009开始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截止2019年,福建省共有1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全国获批最多的省份。因此,福建省应当充分利用此类平台,不断扩大两岸在农业、文化、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艺博会、旅博会、茶博会、金门书展、海西广告高层论坛、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参观、参会交流,引导他们从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了解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尊崇感。
利用文缘相承的优势,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明朝以来,闽南沿海地区的百姓便蹈海入台,将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传播到了台湾。如今台湾的文化、民俗、语言、价值观念与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一脉相承,这为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心理基础。
与其它方面的交流比起来,文化交流更多体现的是心灵层面的沟通,具有柔性特征,它往往可以超越一些现实的障碍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解,加深感情,密切关系,形成对共同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并最终促进其它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达成所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他还说,“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都属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它们深深植根于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田里,只有唤醒它们,才能不断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两岸关系才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越走越好。
为此,福建省应当发挥文缘相承的优势,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方面巧功实做,一方面通过举办两岸共同民俗文化的联合展演活动,将两岸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让他们共同感受文化活动的乐趣,而且也一同感悟同根同源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联合海峡两岸在信息技术领域软、硬件方面的优势,打造全新的融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以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共同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让“老”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为海峡两岸同胞提供日用不觉的丰富精神食粮。
利用血缘相亲的优势,打造台湾同胞投资兴业的乐土。自明朝起,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便经久不衰,台湾同胞80%祖籍福建,台湾的许多富商巨贾、名人贤士与福建尤其是闽南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亲情。因为天然的血缘亲情,闽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解禁”,闽台之间商贸往来不仅得以重续,而且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福建省也成为台商最早登陆的地区。40年来,台商对福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领域渐次拓宽,层次不断提高,台商投资对福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福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产业的升级,台商投资热点逐渐转移,福建占台商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逐步下降,已不再是台商大陆投资的首选地。
与其它省份比较起来,血缘相亲是福建省吸引台商投资的独特因素,这为台商的早期投资奠定了天然的心理基础。然而,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如若无法提供实在利好的政策帮助投资者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只打“感情牌”显然不足以成为招商引资的杀手锏。因此,福建省应当提高战略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充分发挥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为台商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使他们愿意进来、留得下来、活得开来,将福建省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全国其它地区吸引台胞台企提供榜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