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鬼见愁”,虽然测杆和采样时走时停,但也看到不少好看的雪垄。赶上小年,卢成安排晚上多做了两个菜,晚饭大家一起聚餐,很热闹。
2019.01.26
今天决定更早点走,提前一个小时,7点出发。晚上10点半到营地,方正和大厨他们又在等我们,很不好意思。
老康、晓鹏、思宇我们四个在路上轮流开车干活,主驾副驾两个人,另外两个人在后车箱,坐着会颠得很难受,但躺下就没事了,地板上铺了床垫,一颠一晃,像摇篮一样。我从下午4点躺下就睡着了,一直到7点,感觉特别舒服,体力一下就恢复了。不过老康大概不好意思挤在一起,一直躺长凳上,比较窄,没有休息好。
2019.01.27
路上的竹竿,多年来有的已经被雪埋了很多,原来有3-4米,现在只剩20-30厘米,在茫茫的雪地上找起来特别费劲。虽然每个点有GPS的定位,但由于冰盖上的冰雪常年会流动(冰流),很多竹竿已经移动到2、3百米外的地方了。我们只能摸索每个区域冰流的方向和规律,到预定的地点去寻找,基本还算成功。
图注:找到的老竹竿和新立的竹竿。跟老康商量拿这些照片去找老队长讨酒喝
过去的竹竿有的特别细,更难找。今年老队长专门去浙江湖州买了一批竹竿,又粗又长。如果原先的竹竿被雪埋得太多,太矮了,我们就要补杆。在老杆的地方,先用手摇钻打个洞,然后把新竹竿插进去埋好,测量高度。这些竹竿都是4米长,雪面上还能有3米多高,明年来的人就很容易找到和测量了。
晓鹏晚上还要在营地测试热熔钻,不能回去太晚。中午加油的时候,就把胡工换过来了,那时我正在后车厢睡觉,据说又占了整个地板,胡工也只能在长凳上休息。
今天过“鬼见愁”,测杆和采样时走时停,倒是看到不少好看的雪垄。
各种雪垄
早上7点出发,晚上12点到营地,走了120公里。到营地后,检查铱星电话,收到马斌的短信,两个DIMM都可以远程控制观测,很是欣慰。
分层气象站也在持续采集数据,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实时发布数据http://aag.bao.ac.cn/klaws。
2019.01.28
前两天赶得比较紧,就是为了今天早点宿营。因为到了800公里(距中山站),老康他们要采雪样到3米深,需要时间。
走了20多公里就宿营了,我们也就晚了一个小时左右到,王焘已经把3米深的雪坑挖好了。午饭后,老康他们开始工作,其他队友刚好休整一下。
图注:小年团聚,生活舱就餐区刚好能坐下16个人
赶上今天是小年,卢成安排了晚上多做两个菜。今天不冷,雪也不太硬,晚饭前,老康他们基本完成了采雪样的工作。晚饭大家一起聚了一下,很热闹。我也借机真心感谢了一下我们的后勤保障团队,王焘、卢成、姜华、沈守明、方正、宋雷军和吴文博。缺他们任何一个人,我们的科考工作都不可能完成。
日记作者: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昆仑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