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撤离,临走前细细检查了昆仑站、天文场地、深冰芯场地的外围及昆仑站里面的门窗电线等。早上9点半出发,沿原路离开昆仑站。我们离开后,这里空无一人,等待明年的科考队伍到来。
2019.01.23
早上7点半起床,今天是最后一天紧张的收尾工作。
上午还有机会对第2台DIMM进行了调焦。
下午天文场地进行清理,除了4个天文人员,其他4个科考人员也全部到场,还有文博和宋大厨都来帮忙,姜华也在修理PLATO发电舱门的密封。
最后,我们把DIMM塔架顶层平台的防护网撤了下来,避免它们挡风,引起湍流,影响DIMM望远镜的观测。只剩4根杆子,再上塔架要先架设防护网了。
图注:塔架上两台DIMM望远镜和两个监控摄像头(在平台底部)
最后想起来,还带了单位的条幅没有拍照呢。赶快跟胡工一起,把条幅挂在塔架上面,拍了照片。塔架是天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设计制作的,整个项目是国家天文台和天津师范大学合作的成果,哪一个都不能少。
条幅照片
我和胡工一起关闭了PLATO仪器舱的门,Michael在之前也发来了祝福。
回到营地,我又开车巡视了昆仑站区,主要是检查了昆仑站、天文场地、深冰芯场地的外围。白天卢成已经带人检查了昆仑站里面的门窗电线等。
图注:临行前夜的昆仑站
我们离开后,这里将空无一人。等待明年的科考队伍。
2019.01.24
今天就要撤离。
早起了一点,怕有什么事情。果然,收到胡义发到卫星电话上的短信: “请查看主控计算机的留言”。我们在PLATO里面有主控计算机,我们的联系都是通过互相留言,比铱星电话说得清楚。
胡义连不通AST3的CCD相机,我查了一下,其实是CCD通讯的光纤没有通电,因为现在不观测。他第28次队的时候,临走前检查CCD,发现CCD控制器的电源开关没有按下。第32次队撤离的那天,我在国内早上起来发现也是连不上CCD,赶紧联系科考队,他们回到PLATO仪器舱检查发现电源插座松了,也是因为走得仓促。所以,现在每次大家都特别小心。徐进也一直叮嘱我,最后离开PLATO之前,一定要检查几个插座是否正常。
早上9点半出发,沿原路离开昆仑站。我本来计划回程时帮老康他们一起做冰雪采样的工作,他建议第一天最好还是我殿后。
我和姜华还是开5号卡特在最后,走不多远就是软雪,又陷车了。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在这里是不可避免的,请徐进和姜鹏的卡特回头救援,拉我们出来。
陷车和救援
路上大多数时间是姜华开车,我补了补觉,感觉完全恢复了。
晚上7点王焘扎营,重复来时的一切。大家心情可能稍微比来时放松一些,毕竟越走海拔越低、气温也越高。例外是老康、思宇和晓鹏,他们回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昨天开会我就决定后面跟他们一起走,帮他们一下,也了解一下他们做冰川和冰冻圈的事情。
2019.01.25
今天开始跟老康、思宇和晓鹏开“小黄铲”,斗里面装着路上要用的工具和箱子、容器等。他们要做冰川学的工作,沿途采集冰雪样品。由于要经常停车,所以我们比大部队提前半个小时出发,虽然带着GPS,但路上都是来时的车辙,不会迷路的。
从中山站到昆仑站,老队长他们每隔两公里就插了一根测绘用的“花杆”,其实后来用的是竹竿。每年测量竹竿的高度,就可以知道每个地方的降雪量,用来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用竹竿有很多好处,便宜还有韧性,而且如果用金属花杆,太阳晒了会发热、下沉,不如竹竿。
另外,每隔10公里,老康他们还要采集表层积雪的样品。活儿不重,但很耗时间。
图注:“跪族”鲁思宇、范晓鹏、康世昌在采雪样
路上跟老康一起开车,老康有好几个单位,中科院西北研究院、中科院寒旱所等。因为都是中科院的,有很多共同语言。他很健谈,讲了很多他在青藏高原科考的故事,他们经常在珠峰6000多米做野外考察,以后有机会要到他那里去看看。
因为要赶路,今天走了110公里。我们走走停停,比大部队晚了很多,快12点才到。但是,王焘、方正都还在等着我们,给车加油,大厨也等着我们呢。我告诉他们以后不用等,但他们都非常客气。
日记作者: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昆仑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