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作为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环节,10月1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戏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代表、剧团领导、戏曲演员、评论家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之道。
进入新时代,中国戏曲也迎来了新机遇。那么在新时代,剧团在地方戏曲的传承上有哪些好的成功经验分享?剧团如何培养青年演员?如何选择好剧本?如何更好的向大众传播戏曲文化,又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光明网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他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主持人:谢柏梁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嘉 宾:韩民主 陕西省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团长
赵晓波 黑龙江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
管燕草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编剧
冯敏仪 广东粤剧院编剧
江逐浪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谢柏梁:今天下午咱们的规定时间是四十分钟,每一位讲者每一位嘉宾的发言时间不超过7分钟。我们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个话题就是剧团在传承发展过程当中,怎么去培养新的演员,怎么去开拓我们的观众市场;第二个话题是谈中国戏曲如何在新的时代采用新的方式来做新的拓展,打开戏曲新的天地。首先谈演员的培养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有请韩民主团长。
韩民主:我是来自陕西渭南秦腔剧团的。每年市里面给我们下的演出任务340场,因为他们是按我们每一个行政村每年有一场戏看,按照这样来规划演出场次的。我们每一场的演出费是五千块钱。剧团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改成企业了,现在县上每年给我们经费是60万,工资收入还有剧团的所有开销与购置,都要靠剧团自己想办法。
我们团因为大部分都是在农村演出,演出的时候要租赁舞台,然后还要租赁这个大巴车、给大家发演出费,这刚好。我们的演出费少一点,50,60,70元这样发着。县上有一个三区人才的下乡培养,我争了十五个名额,每年有三十多万。每一个乡镇有五万块钱的文化事业经费,每个乡镇只要他们有班,包括戏剧、舞蹈、锣鼓班等,我们剧团下去以后连演出带培养他们,慢慢让他们业余的慢慢走向了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