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作为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环节,10月1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戏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代表、剧团领导、戏曲演员、评论家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之道。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以中国评剧院为例,阐述了新时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近些年戏曲界始终居高不下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尤其进入新时代,戏曲艺术孕育着全新的生命力,迈向了发展的新征程,戏曲文化如何在当前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这颗璀璨的明珠如何在硕大的艺术之林中继续熠熠生辉?需要戏曲从业者深入探讨和大胆实践。中国评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始终把传承经典和创造革新作为推动评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两驾马车,传承中孕育着创新,创新中又饱含继承,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继承、传承是戏曲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当下所谓的创新,并不是不顾一切地创造和推新,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产生的新情况和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对戏曲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革新。一辈辈伟大的艺术大家用他们共同的艺术智慧和精神理想浇筑出一部部凝聚着思想结晶和时代风采的戏曲经典,为后来的戏曲从业者留下了取之不竭、开采不尽的宝贵财富。一直以来,中国评剧院从未停止从评剧经典剧目中汲取滋养,建院六十多年始终坚持恢复和整理优秀的传统剧目,并在经典再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复排,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品质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根据传统戏《马寡妇开店》复排的评剧《良宵》是中国评剧院加工改编的示范性剧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改,“将评剧的俗艺术提升到都市文化的层面上来”,“是评剧从下厘巴人的广场艺术转向阳春白雪的都市艺术的标志性剧目”。在排演过程中,主创人员对该剧目保留了原有的故事主线和思想主题,但在演员表演和舞台呈现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突出了戏曲艺术的“歌舞”性和诗意美,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收获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称赞和喜爱。从评剧艺术遗产中获取养分的《良宵》提升了中国评剧的品质,振奋了中国评剧的精神,展示了评剧艺术的精粹,有了此次探索的成功经验,评剧的发展前景是无限光明和令人期待的。
有了艺术经典的滋养,人才培养也是戏曲文化获得长足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功课和环节。人才是评剧艺术发展的原动力,青年演员是评剧艺术传承的未来和希望,是评剧事业繁荣兴盛的坚实保障。近年来,中国评剧院在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结合文化部“名家传艺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开展了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并在近两年大胆启用一批天资聪颖、专业过硬的艺术新秀,推出《花为媒》《秦香莲》《良宵》《狸猫换太子》《回杯记》等剧目的青春版与观众见面,收获了一批全新的评剧观众和良好的剧场演出效果,使评剧这个年轻的剧种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增添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中国评剧院积极发现优秀青年人才,为广大青年演员提供展示才华和亲近观众的舞台和机会,从而引领更多的青年艺术人才投入到评剧艺术精品的创作与演绎中去,更好更快地创作出较高质量的作品,推动评剧艺术稳步发展。
传承是根本,创新是生命。评剧,寓有“针砭时弊、评古论今”之意,自形成之初就始终关注现实、贴近人民,骨子里带有创造推新的传统和基因。纵观中国评剧院建院以来涌现的优秀剧目,《刘巧儿》《金沙江畔》《马本仓“当”官记》《城邦恩仇》《母亲》《藏地彩虹》等等,这些艺术作品无论在题材选择或是艺术呈现上,都反映着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代表着建国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创作高度,展现着一代又一代评剧人独领风骚的艺术光采,引领着进入新时代后戏曲现代戏创作不同以往的艺术方向。
大型原创剧目《母亲》自首演以来就备受关注,专家学者们都惊叹“她”全新的叙述方式和舞台呈现,称赞这“是一出灵动多姿,虚实相间,时空交错,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评剧”、“该剧异乎寻常的表现手法,为戏曲艺术展现了一块从未有过的新天地”。该剧先后荣获了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等国家级大奖,是北京市唯一一部荣获国家级艺术奖项大满贯的剧目,截至目前已经演出近200场。这是我院在全国推广精品剧目的有力创举,不仅使《母亲》走进各地人民的视野,增加了其知名度,而且使整个评剧艺术也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心中,为评剧艺术的新发展以及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品牌打造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评剧《城邦恩仇》是我院以评剧艺术的音乐、表现手段和艺术特色,演绎国外题材的一次全新探索,而且毫无疑问,这次大胆的探索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城邦恩仇》借西方戏剧样式的“形”,完美呈现了评剧艺术的“核”,将古希腊悲剧的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评剧艺术语汇进行了融合。同时,《城邦恩仇》的希腊之行,刷新了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固有认知,也让他们对利用外国戏剧形式表现本国题材作品充满了期待和想象。《城邦恩仇》拓宽了评剧艺术的表现题材和发展建设的道路,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促使评剧艺术走向了国际市场,对提升评剧剧种的文化品位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功不可没!
2017年由中国评剧院推出的《藏地彩虹》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提取评剧与藏族多元艺术形式的表现元素,从中找出二者的契合点,有机地融入藏族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失评剧艺术魅力又饱含浓郁藏族文化气息的创新道路。该剧受拉萨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去到西藏,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架起连接两个民族、两个剧种、两地人民的精神与文化的彩虹之桥,为藏族人民奉献了一场极具意境的审美享受,评剧和藏剧实现了深层次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切情谊。
新时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归根结底需要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高水准的艺术人才,而这恰恰需要戏曲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中国评剧院作为全国地方戏“国”字头剧院,在继承经典的同时不忘发展创新,发挥了引航者的领头作用,并仍然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继续坚守和探索,努力完成传承和发扬评剧艺术的使命,致力实现评剧艺术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