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作为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环节,10月1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戏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代表、剧团领导、戏曲演员、评论家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之道。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技术正在为戏曲等传统文化提供难得的传播与发展机遇。网络直播平台为戏曲作品、戏曲演员提供了跨地域表演舞台;而且不同于剧场的单向传播,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性,实现了戏曲传播的双向互动。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专家、戏曲名家以及媒体同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戏曲名家以及媒体同行,大家下午好!首先还是要欢迎大家,放弃了国庆节假期与家人团聚,或者是休息的时候来到北京。但是这会议安排园博园又在国庆日,又感到了非常美好。由丰台区委宣传部和光明网合办的中国戏曲大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如何引领传统戏曲向大众普及。
在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光明日报以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光明网作为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也一直以思想理论问题为已任,坚持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高度重视戏曲、非遗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报道。去年5月,光明网推出“致非遗敬匠心”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率先运用了互联网直播来传播非遗,让更多年轻网民直观地认识非遗,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截至目前推出70余场直播,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3.46亿人次。今年又同步开启了“青春遇见戏”等系列直播活动,过去几个月,直播团队走访了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湖北等多个省市,采访了如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河南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荃珍等几十位戏曲艺术家,对京剧、山东梆子、川剧、沪剧、准剧、豫周、四川清音、荆州花鼓戏等等近20多个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每剧直播观看量达1600余万人次。
另外,在光明日报主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成功入选;今天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上海沪剧院、广东粤剧院等戏曲机构的代表来到了现场,我们期待着今年非遗年度人物评选中出现更多的戏曲名家。
我一直做新媒体的,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互联网技术正在为戏曲等传统文化提供难得的传播与发展机遇。网络直播平台为戏曲作品和戏曲演员提供了跨地域的表演舞台;而且不同于剧场的单向传播,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实现了戏曲传播的双向互动。直播平台可以跟踪到观众的反馈,通过平台收集数据信息,进而把这种反馈传递给艺术家作为修改作品的参考,让需求和供给实现精准对接。
在上一周, 光明日报、光明网在集体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媒体融合。不仅媒体需要融合,那戏曲传承也需要融合,需要艺术院团、戏曲人与教学研究机构、理论研究专家以及新媒体传播平台之间实现跨界融合。以前,三个领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现在则需要合作、交流、交融,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没有“三界交融”,就难搞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比如说戏曲传播的领域,光明日报、光明网将接下来与从事戏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朋友们一起,发挥媒体传播优势,进一步做好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转播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既保留戏曲原汁原味的部分,同时注意引入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提高大众对戏曲的体验感。
二、整合各类资源,对经典剧目在传播时进行重新包装,帮他们适应青年的审美需求,与青年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继而培育更多戏曲的年轻受众群;
三、与戏曲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密切合作,根据语境的变化,切合时代需求,探讨当代戏曲宣传的理论基础,使戏曲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能够与时俱进。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戏曲界同仁可以在今天的大会上来畅所欲言,为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贡献力量。
最后还是要祝大家节日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