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理论文章

不断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

人文经济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既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又致力于破除西方经济学话语霸权的桎梏。

文旅产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体验中得以传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熏陶中得以升华。当文化灵魂与旅游载体深度融合,必将展现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能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开创“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这个引擎更强劲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商品进行跨国交易的经济活动,核心是以资本、劳动力、知识和数据为基本要素的交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被视为一国贸易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人文沃土如何催开经济“新枝”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厚根基与持久动力。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既蕴含着创新精神、协作智慧等精神内核,也隐藏着审美价值、工艺遗产等经济潜能。当前,发展人文经济学,关键是让文化资产“苏醒”,将其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如何把我国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激活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以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管理革新、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文化队伍锐意创新以及文化市场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

破除西方经济学固有的“人文缺失”弊端,人文经济学首先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立场,对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起点的抽象“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作哲学反思,进而置换为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人”和“文化人”。

千年文化如何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天台的启示在于,人文经济学不是书斋理论,而是让典籍中的智慧,最终落笔于百姓笑脸上的生活诗学。正如始丰湖夜游终章的那句唱词:“心归处,既是青山,亦是人间。”

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人文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诉求,也是加快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评论解读

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出海

这一态势不仅彰显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旺盛活力,更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载体实现海外影响力的持续攀升,成为中国外贸增长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用心打造“博物馆奇妙夜”

在文化消费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夜游项目以其独特的光影效果、表现形式为游客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游览体验,很好地回应了公众的消费需求,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剧场演出票房半年54亿元的启示

剧场,被誉为城市的文化客厅。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监测,今年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新空间等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吸引观众2055万人次,票房收入54.02亿元。

拓宽赛事经济发展思路

对于“苏超”而言,数据显示,南京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55%。超6万名球迷的跨城流动,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掀起消费热潮。这种由城市文化资本驱动的业态协同效果,形成了体育赛事提供流量入口、旅游场景承接消费转化的有机整体。

古城古镇如何“各美其美”

在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历史新阶段,古城古镇建设如何破局,走出“千城一面”和过度商业化的困境,实现“各美其美”的内涵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扩大文旅消费要下绣花功夫

每年暑期都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高峰期,也是观察居民消费潜力、检验营商环境与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窗口。从今年来看,全国各地围绕提振文旅消费纷纷拿出“真功夫”:赛事、演唱会、研学游、避暑游百花齐放,消费补贴、门票减免、夜间文旅体验轮番登场,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群体的文旅消费盛景。

拓展暑期研学新场景

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近年来,“体育+”主题游在各地发挥聚人气、旺市场作用,不仅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南宁学青会等为举办城市吸引客流,“村BA”“苏超”,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以及各省市的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也如火如荼。

乐看暑期档电影百花齐放

暑期档电影的百花齐放,喻示着电影不仅是造梦的艺术,当前更成为激活文旅活力、重构消费图景的‌重要媒介‌。期待我国电影产业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让电影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光影交错中谱写中国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