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领域最值得注意的变化,莫过于打破了西方现代启蒙史观的桎梏,使美学从关注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艺术和人生问题,向国家制度、时空经验等宏大命题展开。这种变化为从美学角度解析中国传统政治礼仪制度、国家乃至天下观念提供了可能性,并因此使中国美学研究展现出新的样貌。本次“美学与家国:中国美学高层论坛”旨在推动美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也希望在更宏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美学研究寻找新定位。

2016年12月17日(周六)10:00—17:30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第五会议室

致辞:

吴向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间:10:00—10:10

第一节主持人:徐碧辉

(一)演讲嘉宾:赵汀阳;评议人:陈剑澜

题目:艺术的本意

时间:10:10—11:00

(二)演讲嘉宾:张法;评议人:章启群

题目:从中国之美的起源看美学成型于政治

时间:11:00—12:00

第二节主持人:徐辉

(一)演讲嘉宾:陈望衡;评议人:韩德民

题目:中国美学的“家—国”概念

时间:13:30—14:30

(二)演讲嘉宾:刘成纪;评议人:余开亮

题目: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

时间:14:30—15:30

第三节主持人:黄文杰

(一)演讲嘉宾:王柯平;评议人:胡继华

题目:城邦诗教与爱美欲求:以柏拉图的阶梯喻说为例

时间:15:30—16:30

(二)演讲嘉宾:王杰;评议人:牛宏宝

题目: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时间:16:30—17:30

注:每位演讲嘉宾发言40分钟,评议人评议及提问20分钟。

独家专访王柯平:美学研究需要家国情怀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主要有三方面:从小历史到大历史,从小功能到大功能,从鉴赏论到本体论。我们不仅要从小的美学史角度,或审美功能、鉴赏理论角度来思考问题,还要从大历史、大功能、本体论角度出发,去深入思考并尝试解决一些更大的问题。美学要观照现实,而不是纯粹书斋化。我们需要书斋化,需要素心人,更需要家国情怀。[详细]

学术撷英

  • 赵汀阳:

    艺术的本意是人对事物用敬,正如道德是人对人用敬。以对人那样的敬意去对待物,是将事物化为艺术品的基本态度。审美的时刻,是主体立法失效的时刻,也是万物显灵的时刻,还是人与事物灵性相会的时刻。

  • 陈剑澜:

    现代以降,艺术概念的第二次变革,不仅是背离本源式的艺术概念,而且是对现代自律艺术的一次彻底放弃。参与式艺术认为,艺术和生活、审美和现实都是未完成的,二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身的本质。

  • 张法:

    美学研究有三个体系:一是美与政治的体系,二是美与文艺的体系,三是美与市场的体系,分别代表以政治、文艺和市场为核心的美学。目前,这三个体系的现状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美学研究的方向。

  • 章启群:

    文风即学风,文品即人品。如是,长期以来,中国美学为何跟政治缠绕在一起,主要是“文以载道”思想一以贯之。艺术在试图摆脱政治,又与政治无法切割。这两条线的变奏,是美学、艺术发展的一个动力。

  • 陈望衡:

    “家”之概念涉及审美意识建构,对中国美学主要有五大影响:国由国民、国君、国土组成,爱民、忠君、恋乡三位一体,是中国人的重要审美传统;“民胞物与”观将审美扩大至中国之外、自然天地,等等。

  • 韩德民:

    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传统的建构过程中贯穿始终,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审美观念的发生,其实源于一种文化的分裂,试图通过对一般性的文化、人类活动、生存实践等的分裂和反抗来获得其自主性。

  • 刘成纪:

    在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政治性,直接造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审美化。美不仅为现实政治涂上了诗意的光晕,而且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代表着国家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一个风雅的中国正是因此而起的。

  • 余开亮:

    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化劣势为优势,试图走出现代性美学带来的困境,为艺术、美学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如果用这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目光去审视传统,就会发现,我们的传统不但不落后,而且超现代。

  • 王柯平:

    诚如柏拉图《会饮篇》中美的阶梯喻说所示,城邦诗教以爱美为导向,自下而上,不断拓展,从审美层经由伦理层、政治层而达哲学层,过程如同登梯,亦如朝圣,在爱美欲求的驱动下,下学上达,逐步登顶。

  • 胡继华:

    在柏拉图和孔孟、老子等看来,美和真其实是一回事。这个真,是在人性身上滞留的一点神性的火花。人类落到世间,神性的火花熄灭了,或者说真理被遗忘了。柏拉图让我们从形体到非形体,重建美的观念。

  • 王杰: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呈现出分裂的现象,分别为宏大叙事的“红色乌托邦”和以“乡愁理念”为基本内容的“乡愁乌托邦”,“乡愁乌托邦”以中国文化中“回旋性回归”为基本的审美表达机制。

  • 牛宏宝:

    无论是前现代的乌托邦还是现代乌托邦,其核心的底层结构都是时间意识。没有时间的展开,就不会有乌托邦。换句话说,时间的展开,为乌托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关于可能性的想象,这一点要在哲学上重点阐释。

论坛精彩

  •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艺术的本意

    礼乐之本皆为得天之道,故艺术也是人与本真存在的通达关系。在艺术态度中,人不以“对象”去对待事物,而以款待“神灵”的方式去对待事物。相反,若把事物当作对象,产生的就是人对物的知识或算计。

  • 张法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中国之美的起源看美学成型于政治

    美学研究有三个体系,今天主要讲美与政治。这里讲的政治,相当于古希腊的城邦,或者说相当于“正”。《论语》中有“政者,正也”,也就是说,政治要求权力之正,并在正的基础上产生外在的美的形式。

  • 陈望衡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学的“家—国”概念

    家国意识,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家国意识的核心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中国美学的一些主要范畴,产生于家庭生活之中,是对家庭生活的审美品评,然后走向社会,走向国家,成为通用的审美范畴。

  •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

    自周公制礼作乐始,关于美和艺术的制度性建构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顶层设计,并生成一种“美治主义”色彩浓郁的国家观念。这种由美孕育的国风,对于强化“中国梦”的感召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王柯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城邦诗教与爱美欲求:以柏拉图的阶梯喻说为例

    古希腊人崇尚的paideia(派德雅)观念,近似于中国传统的“人文化成”理想。派德雅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善治的城邦;善治的城邦,有赖于良好的公民德行;而良好的公民德行,离不开正确的教育。

  • 王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在理论上,个人主张用“余韵”来概括和描述中国化的情感乌托邦表达机制。这种机制,是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再创造,寻找自己新的呈现方式的一种形态。对这种文化—美学机制,应开展跨学科研究。

  • 陈剑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以严格的哲学思维,来处理艺术问题

    赵汀阳教授的演讲涉及范围广,且层次较深。基本思路可以概括如下:提出一个本源性的艺术概念,然后做一些展开性的解说。最后,把现代以降的艺术运动分为两次,当作对于本源性的艺术概念的不断背离。

  • 章启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中国美学要从中国人的美感形态切入

    张法教授在谈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时,四个方面的切入比我们原来的美学史研究范式要好。这其中,涉及几个关键问题。第一,研究中国美学要从中国人的美感形态切入;第二,“文以载道”传统一直没有变。

  • 韩德民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家的概念,对建立中国式审美发挥着特殊影响

    陈望衡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很有启发性。他强调,中国的文化传统表现在家国关系上不同于西方。家的概念,对中国审美范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建立,发挥着特殊影响。

  • 余开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转换研究视角,化劣势为优势

    刘成纪教授的发言立意高远,提出了一个“以美治国”的审美共同体,这主要源于对中国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由现代性的美学,试图回归中国美学本身,然后从历史本身出发,建构一个结论,很有启发意义。

  •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

    真,是在人性身上滞留的神性火花

    王柯平教授对《会饮篇》中阶梯喻说的解读发人深思。用他的话说,“人要向神,要向着神去生成”,让神性的火花重归人性。没有真正的神,但从人身上可以看到神性。我们平时讲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

  •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关于乌托邦叙事的宏大构想

    王杰教授的发言,在理论方面始终尝试着一种方法论上的自洽,对我们有所启发。他的发言,其实是个关于乌托邦叙事的宏大构想。这种构想,把乌托邦建构在甲午海战之后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我是赞成的。

相关阅读

网友互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