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曙光: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首页> 专题频道> 直播> 第九十八期> 媒体报道 > 正文

陈曙光: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8-29 10:47

  “中国的故事很精彩,但西方国家讲述的中国常常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其结果便是,他们讲得越清楚,中国的形象就越模糊;他们讲得越确定,中国的形象就越是不确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陈曙光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影响力不足,中国的国家形象常常被西方社会曲解。

  陈曙光曾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2012年在武汉大学任教后,陈曙光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西方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中国的成功实践,而中国自己的理论构建又有些滞后,不能在学理上比较自洽地解释中国现象。“如何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需要重视的一个时代课题。”陈曙光表示。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中国话语、中国道路的学者之一,陈曙光多年来专注于此。他认为,解码中国道路需要中国话语,中国话语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是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本质上属于现代性的中国版本。而构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只能以我为主、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其方向是构建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

  2016年5月17日,陈曙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表,应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让陈曙光十分振奋,也使他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2017年,组织上决定调动陈曙光到中央党校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除了继续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以及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等问题,近年来他更多侧重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因为解码中国样本不能绕开中国共产党,不能绕开党的创新理论,也不能套用西方的思想体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陈曙光看来,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相较于三权分立、多党竞选、轮流坐庄的西方政治模式,中国政治制度在社会整合的能力、战略规划的定力、决策执行的效率、选贤任能的制度、自我净化的机制、国际交往的韬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更短的时间以较小的代价交出了亮眼的执政成绩单,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是我们坚定政党自信、国家自信的深刻基础和充分依据。

  “解码中国样本,建构中国学派”,陈曙光将此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一直在孜孜求索。他始终相信,有付出总会有收获。“学术研究和学术思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几天没有读书没有思考,那一定是我最空虚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周末从来不是用来休息的,寒暑假从来不是用来度假的。”十几年来,陈曙光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一类权威期刊近30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复印80多篇次。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陈曙光的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如今,陈曙光不仅是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专家,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然而,对于他来说,更多的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工作更忙碌了,便要更加努力地挤出时间来学习研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未来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已经行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话语崛起的世纪。”陈曙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光明网记者冯莹采访整理)

陈曙光: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简介: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话语哲学研究。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表,应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5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8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复印80多篇次;多次荣奖省政府人文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名课奖、明星教师称号等奖励。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